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時任湘軍統帥的曾國藩給9歲的兒子曾紀鴻寫信說:“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 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又給四弟曾國潢寫信說:“傲為兇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 由此可見,曾國藩哪怕是官居極品,也不敢讓家人驕奢淫逸,因為他深刻領悟到了一個道理——“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 正是在這種優良家風的影響下,曾氏家族時至今日依舊是人才輩出,沒有出過一個敗家子。 再看看最近網絡上沸沸揚揚的“瑪莎拉蒂撞寶馬”案,23歲的富二代女司機酒后開著豪車瑪莎拉蒂撞上寶馬車,導致2死4傷,性質之惡劣,令網友義憤填膺。之后,該富二代的更多信息被網友扒出:又是朋友圈各種炫富;又是不到一個月5次交通違章,累計扣24分,總罰款1000元等等。 人們不禁反思:為什么越是富養的子女問題越大,不是說“窮養兒子,富養女兒”嗎? 其實,當今社會很多父母陷入了一個誤區:即物質上富養子女,但精神上窮養子女。而這便是許多子女教育問題的根源! 古人早就告誡過我們,物質上富養子女的壞處多多! 《圍爐夜話》第十五則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意思就是說:多做好事,多積善行德,必然遺留給子孫許多的德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只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是為子孫留些后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最長遠的打算。賢能又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而耽于享樂;愚笨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只有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不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很多名人大家都不贊成“富養”子女,就是怕子女驕奢淫逸,禍患無窮! 比如西漢開國第一功臣蕭何說:“如果子孫比我賢明,財產多了反而會損害他的品德修養;如果子孫不如我,財產多了又會給他們招致殺身之禍”,所以他力拒劉邦給他的良田沃地豐厚獎賞,只為子孫要了些荊棘叢生的貧瘠土地,用意就是讓子孫戒驕戒躁,自力更生。 果不其然,整個西漢王朝數百年,只有蕭何家族的侯爵一直被保留著。西漢滅亡后,蕭氏族人依然是人才輩出;到了南北朝時期,蕭何后代中甚至出了兩位開國皇帝——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南梁開國皇帝蕭衍! 再比如說,道光名臣、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曾寫對聯表達其教育思想:“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后代像我,我把錢留給他反而損害了他的斗志;子孫不如我,留錢給他使他好逸惡勞,留的錢越多越是增加其過錯。 林則徐有三個兒子,分家時各人僅得錢六千串,要知道,林則徐身居督撫等要職20余年,其家底清寒如此,真是高風勁節啊!林則徐物質上面窮養兒子,精神上面富養兒子,所以他的后人也都很有出息,自強不息,奮斗不止! 林則徐畫像 再說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他也深受林則徐教育思想影響,他在家書中告訴各位弟弟說:林則徐的清廉家風是個好榜樣,值得我輩兄弟學習效法。于是,曾國藩向眾兄弟發誓說:“絕不留銀錢與后人”,因為他認為“子孫若是賢才,不用靠父輩遺產也能自立;如果是不肖子孫,那給他留多一分錢,他就會多造一孽”。 蕭何、林則徐、曾國藩都是物質上面窮養子女,而精神上面富養子女,絕不留豐厚財產給后代,所以他們的后代更加獨立自強,發憤圖強,都發展得不錯。所以說,富養孩子反而是害了他們,讓他們喪失了奮進的斗志,變得驕奢淫逸,品德上面有虧損,不利于他們真正的發展和進步。 記得馬云曾經說:“現在的孩子得到的東西太多了,什么都有,所以才喪失了斗志;如果自己當初創業時候,家境殷實,也不需要那么努力奮斗拼搏,也就沒有后面的成就。人生,正是因為缺少什么,才能想要去努力奮斗而得到!”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要懂得遠離父母的舒適區,保持自己內心對人生和事業的一份“饑渴感”,才能不怕挫折,敢于吃苦,打拼出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充實而無悔的人生! 現代社會,人們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其實這不能怪社會,而是寒門的父母要多反思: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富養”,導致子女被假象迷惑,喪失了斗志,變得碌碌無為;寒門子弟也要反思:是不是因為自己有父母這棵“大樹”依靠,缺乏奮斗的激情,做人做事沒有那么盡心盡力,以至于自己徒留后悔!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為何讀書越多越窮》,作者從教育的成本分析高等教育,特別是出國留學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能因為滿足自己私欲,讓整個家庭陷入漫長的債務危機。但其背后更是家庭教育的問題:獨生寶貝女兒,從小受盡父母寵愛,掌上明珠,任性自我,最后苦了父母不說,還非常容易養成“白眼狼”的子女。 還看過一個新聞報道:一個女孩拿走了家中所有積蓄(大概100多萬),偷偷跑去國外了,馬上與父母斷絕聯系;父母很是不解,痛心哭泣。她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階級,含辛茹苦得將她養大,她卻這樣對待自己父母。而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富養女兒”,沒有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反而養成了“白眼狼”。 為什么不能富養子女?為什么不能給子女留太多財產?曾國藩的解釋最為精辟又準確! 他說:“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所恃”,意思就是說:之所以不留財產給后代,其目的是使后代“一無所恃”。沒有傘的孩子,一無所恃,所以只有拼命奔跑,努力奮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終究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而“有恃無恐”的孩子,沒有危機感,他們想要的東西父母都可以給,失去了奮斗的動力,慢慢養成了“好吃懶做”、“驕奢淫逸”的惡習。一則是坐吃山空,碌碌無為,毫無成就;二則是容易敗亡,招致禍患,正如曾國藩所說:“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俗話說“窮養兒子,富養女兒”,其實,不論男女都不能“富養”!因為富養子女是一種誤區,所以當今父母一定要多加警惕!培養孩子健康而獨立的人格,傳承優良的家風和家訓,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這才是最好的家教!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您覺得贊成富養子女不? 您知道哪些其貌不揚但能力突出的人才呢?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