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詩歌我們總是繞不開唐代,而這其中又尤其以盛唐時的詩歌最為瀟灑富有豪氣,畢竟唐朝興盛之時萬邦來賀,那時候的文人也大都有著強烈的自豪感。而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有很多游俠兒投身邊塞,為的是建功立業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負。詩仙李白年輕時就曾負劍流浪,更是寫下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樣充滿俠氣的詩句。 而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王維的《俠客行》,俠氣不輸李白《俠客行》,結尾短短7字透露出少年的豪氣沖天。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 《少年行四首其二》-(唐-王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剛剛從軍就被做了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追隨驃騎將軍在漁陽激戰。誰知道不能去往邊塞的那種苦痛心情,縱然是身死還能聞見俠骨的芬芳。 這首詩來自“詩佛”王維,是他年輕時所作,也是“詩佛”王維筆下最有俠氣的一首詩。少年意氣總風發,這首詩看似是寫漢朝的事情,實際上寫的卻是詩人自己的一腔雄心抱負,志在報效國家,九死而不悔的壯懷激烈,這也和王維晚期那種半官半隱,意志消沉的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主人公的出身和經歷,意氣風發的少年初入仕途就成為了天子的禁衛軍,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也毅然決然就跟著驃騎將軍奔赴沙場,第一句點出了少年初入仕途的意氣風發,第二句寫出少年視死如歸決然的報國之心,一個少年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令人欽佩。 這首詩后兩句寫的是少年的內心活動,《尸子》中有一句“虎豹之子雖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氣,鴻鵠之蔻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而這少年正是有著初出茅廬的銳氣。他明知邊塞的艱苦,如果不讓他去反倒會讓他內心痛苦,“孰”之一字恰恰寫出了少年的義無反顧和豪氣。“縱死猶聞俠骨香”透露出少年哪怕知道可能赴死,也沒有絲毫畏懼,相反以此為榮覺得自豪的俠士風骨和意氣。 這少年是誰?看似是前人,實則是詩人自己,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大環境下那種強烈的自豪感和豪俠氣概,也將盛唐的氣勢和心態盡皆顯露。在詩人心中,年輕人就應該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哪怕前路艱險,更要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就像網上流傳的那句話“既然選擇了遠方,那便只顧風雨兼程”。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詩共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