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很多學習心理學,進而成為心理咨詢師的人,都是抱著一種“助人自助”的初心而來的。 他們中有很多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受到了傷害,艱難困頓下求助于心理學,希望得到開解與救贖。有些人確實得到了,懷抱著感恩的心想要把愛與溫暖傳遞下去,于是走上了心理咨詢師的道路。 這聽上去非常美好,有些時候這么做也確確實實很美好,但我還是要在這里鄭重告誡想要走這條路的朋友們:盡量不要給與自己有重要、緊密關系的人做咨詢。 這是我血與淚的教訓。 要保證咨詢的有效性,咨詢師必須在來訪者面前保持相對的中立與客觀。 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能夠跳出來訪者的視角,以一種抽離的方式來審視局勢,再跳回其中,以真情實感共情來訪者,這時我們所呈現出的客觀事實才有可能為來訪者所接受。 因為來訪者相信我們能做到客觀,同時又感受到了我們的理解與真誠,他的內心才會接受我們呈現的事實。 但如果我們的來訪者是與自己生活有緊密連結的對象,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深深的卷入,情感交織,利益糾葛,那么我們就很難,甚至可以說不可能做到客觀與中立。 我們會不自覺地對他有期待有要求,來訪者因著和我們的關系,也會對人對己有預設和要求,這時,我們就無法讓來訪者自由探索、發展自己。 而且,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在確立了這種咨訪關系時,就已經注定了雙方之間的關系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不平等:我們比來訪者懂的更多,力量更大,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那么如果對方是親密重要的人,這必然會導致雙方之間關系天平的失衡。也許我們的咨詢會給到他們滋養和力量,但另一方面,低我們一等的感覺也會啃噬他們的內心,這無異于一邊喂補藥一邊喂毒藥。 所以,我們可以陪伴、理解、傾聽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但如果想要他們得到專業咨詢的幫助,還是讓他們去找一個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吧。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詢,咨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