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兕觥 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19厘米,長44厘米,寬13.4厘米 文物年代:商晚期 出土信息:1959年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 館藏地點:山西博物院 商晚期,1959年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現藏山西省博物院。通高19厘米,長44厘米,寬13.4厘米,盛酒器。通體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露齒昂翹,瞠目張角,齜牙咧嘴為流,兩角粗壯上指,面貌猙獰。后端平截寬闊,背上有長蓋,蓋中置鈕,器身口沿附有貫耳兩對,下有長方形圈足,圈足四面中皆有缺口。蓋面飾逶迤的龍紋,與前端龍首銜接,襯渦旋紋,使此器渾然一體。腹兩側以渦紋和云紋為襯托,主體紋飾為鼉紋和夔龍紋,頭向與龍首相反,頗富動感。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定之感。 該兕觥造型別致,構思巧妙,紋飾精美富麗,鑄造工藝精湛高超,為商代青銅器中僅見,甚為珍貴,特別是鼉紋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鼉即鱷魚)。是研究商代北方民族青銅器鑄造工藝,器物造型的重要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方國遺珍 山西中西部呂梁山和沿黃河一線,當時存在著與商王朝若即若離的眾多“方國”,甲骨文多見記述。靈石、石樓、柳林和保德等地發現過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其容器類多與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銅器相同,而小件器物劍、削、匕、刀等卻風格迥異,帶有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特色,是燦爛的商代青銅文化中的精彩一族。 龍形觥獨特的造型與花紋裝飾,與同時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相區別,龍形觥所屬的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遺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國文化系列。 當時,商王朝以亳都(今河南省境內)為統治中心,統治著方圓千里的土地。在這些中心區域之外,有許多小的方國與商朝并存,時而臣服,時而干戈相對。商代中央直接控制的區域稱為“邦畿”,屬于王朝勢力范圍的周邊地區稱為“四戈”,此外還有“四土”和“四方”,即所謂的“方國”。它們不斷吸收中原文化,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根據文獻記載,在今天山西西部的呂梁山、黃河沿線有鬼方、甫方等方國,龍形觥有可能是他們遺物。 鱷魚之謎 流傳至今的姜子牙用龍形觥為民祈福的故事,自是疑點頗多,不足為憑,僅表達了代代百姓對姜子牙這位名相的愛戴。那么,幾千年前,古人到底用這件精美的龍形觥做什么用途呢?觥,是一種盛酒器,出現于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據研究,這件龍形觥可能是用來罰酒的器具。 在它裝飾的花紋中驚人地出現鱷魚的形象,這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龍形觥出土后,考古學家在器身的兩側發現飾有鼉(tuo)紋和夔龍紋。青銅器上飾以鼉的形象,極為罕見。鼉,亦稱揚子鱷,為我國特產動物,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安徽的青弋江沿岸以及太湖流域沼澤地為主產地。在山西西部的黃河沿岸出土的3000多年前商代的青銅酒器上出現“鱷魚”紋飾,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 |
|
來自: Michael430 > 《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