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榮亞 視頻:來自網絡 幾年沒回去過年了,不知道咱老家拜年的勢頭,還是否象過去那樣,場面大得不得了! 每逢春節回老家,主要的任務就是走親訪友,為故去的親人燒紙祭奠。此外就是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等。除了這些,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大年初一早起給年長的老人拜年了。 拜年,是中國傳統的民間風俗。每逢春節,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于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更重要的就是由于平時工作忙,很少有時間到長輩家里看望慰問,利用春節的休息時間到長輩家里看看,慰問一下。 說起拜年在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 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床,吃完餃子,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本家平輩當中最年長的一位帶領本家族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往往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每當大年初一這一天,老年人或者輩分較高的人,年輕一點的早早的起來,年齡大的干脆躺在床上,家里人早早的打掃干凈院子,有的干脆在堂屋門口鋪上一層草苫子,等著小輩或者年輕人來拜年。有的老年人一到冬天臥床不起,大年初一這天,如果能起來也都穿好衣服,端坐在正堂上等待著年輕人的磕頭。 主人一般都會在正屋里放張桌子,桌子上擺滿瓜子、花生、紅棗、糖塊、疊的糖等。拜年的人,拜完年后隨手抓上一把自己一邊走著一邊吃著,到另一家準備拜年。 人們外出在路上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過年好”、"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禮尚娛樂。 這種活動一般持續到十點多鐘,村里的有年紀的人都走了一個遍,孩子們就到了自由活動的時間,他們三五一群,放著鞭炮,或者拿著拜年抓的好吃的東西和小伙伴們分享。午飯后,意味著新年的結束,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打打牌,喝喝小酒,休息一下,準備來年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