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岸云沙 圖:來自網絡 這個月,同城的同學聚會連續兩場,大家相聚不遠,可以抽出時間聚一聚,聯絡一下感情,女人們之間,不象男人,單身匹馬,大多是帶著孩子,一方面是同學聚一聚,聊一聊往日的生活、工作、家庭、孩子,另一方面也想讓各自家庭的獨生子女有一個機會交交朋友,玩一玩。 最近,這兩拔聚會帶給我一些思考。 一是月初時大學同學的聚會。 上大學時我們是“四人之幫”,經常一起玩,她們三個皆自小生活在如今工作的城市里。我與她們的交往說起來也算一個例外了,在她們面前我沒有任何農村孩子的自卑與附會的虛榮。 雖然我們之間有著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生活圈子。她們都是非常善良率真坦誠之人。我們之間的交流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 帶著孩子去“土大力”吃韓國燒烤,享受一下小資的生活。這種生活未必是適合的,然而卻是人所向往的,而且是人內心的一種需要,一種生活的調劑。 前天,高中同學來家里玩。加上我,又是十二個。 雖然都在一個城市里工作,算起來聚會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的。都是農村里來的,說話之間,還帶著老家里的土味兒。我們之間的交流完全是一種生活化的交流。 本來打算請她們出去吃飯,然而她們是過窮日子過慣了的,都不同意,只好在家里做,四個人擠在櫥房里,洗的洗,切的切,炒的炒,不一會就做了滿滿一桌子菜。吃過飯,我們曬著太陽,坐在陽臺上聊天。照例是聊孩子、聊丈夫、聊公婆、聊工作、聊生活。 盡興而散。 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交往與交流。 生活的起點不一樣,身上所背負的亦不一樣。 城市朋友也有生存的壓力,也有生活的苦惱,然而這種苦惱與壓力對來自于的農村朋友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 農村朋友大多找農村孩子結合,這不僅僅是一種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還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人的生存觀念一點點培植起來,不可能一下子就更改過來,城市與農村有許多無法融合的距離。 兩個人農村的孩子走在一起,他要背負雙方沉重的家庭。父母的養老,兄弟姊妹的相攜相扶。你考學了,你花了父母的錢,他沒上學,你就有義務幫他,而且要付出得更多一些,因為父母為你付出的多。這是責無旁貸的。 工作,買房,生兒育女,白手起家。 無人看孩子,因為父母都要在家里種地。生命不息,勞動不止。不勞動就沒有飯吃,就要拖累孩子。除非父母不能動了,他指望的還是你。 因為你在外工作,你走出去了。他永遠不理解你踏著兩腳泥,半卷著褲管,赤腳走在城市大街上的難堪與痛苦。他也不需要理解,因為他壓根就不知道怎么去理解你。 你家的事,他家的事,沒有十年的磨合與掙扎都無法支撐下來。有時并非兩個人不合,更多的是來自于家庭的磨擦。 根深蒂固的傳統,根深蒂固的觀念,根深蒂固的習慣,與城市的生存觀念、生活方式的沖突,婆媳、兄弟、妯娌之間,可謂矛盾重重。并不因為你生活在城市里,這些矛盾都再不存在。 然而為了孩子,也只能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或許慢慢地走下來,一切都慢慢地承受下來,等到父母們一天天老去,等到自己活得明白起來,才覺得一切生活的艱難都是一些苦澀的淡淡遠去的快樂。 然而這個過程多么漫長。 或許我對我的城市朋友不大了解,因為我無法深入他們的生活,雖然他們的生活,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也會是我們的下一代,所將要經歷的。 然而我想他們的生活應該是輕松一些,更自我一些的。 相比而言,我們活在城市里太累了。 雖然累,卻樂此不疲。 就像一位偉人所說的:以農村包圍城市。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