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書連載 《藥物的相互作用》 ○ ○ 第三部分 第一章 藥物和營養狀況(1) 最小元素法則 細胞要生長,需要很多種微量營養素(微量元素、維生素、必需脂肪酸等)。如果缺少其中一種,盡管其他所有的物質都有足夠的數量存在,細胞也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它受制于存在量最小的元素,因為一旦用盡,這種元素就會缺乏,細胞就無法再發育。 實際上,細胞一旦因為缺少某一種元素而停止反應,細胞就會死亡。和我們一樣,細胞也有基本的需求:空氣、水、食物、排泄廢物、休息、交流、甚至是情感。 當細胞擁有它所需要的一切,并且處于健康的環境中時,它就會正常地生長和繁殖。它就有能力在合理的范圍內適應各種環境。相反,哪怕是一種元素的缺失,都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任何缺陷,哪怕只是局部缺陷,都是危險和有害的。 但問題是,這種危害并不是立即可見的。有時這種缺陷要到多年后才會顯現出來。當然,也會有一些小的預警信號。但很多時候這些都是微乎其微的,會被認為是正常的。 1 藥物對營養狀況的影響 藥物會影響食物的攝入、吸收、代謝或營養物質的排泄,從而引起營養不良。 1 食物攝入量減少,體重減少 鋰會在口中留下不愉快的味道。 麻醉劑會降低味覺。 胰島素能降低咸甜味感。 有些抗生素會在口中留下苦澀的后味(如克林霉素)。 許多抗腫瘤藥會引起惡心。 有些抗生素可以通過殺死天然的口腔細菌而引起念珠菌病。 三環類抗抑郁藥和抗帕金森病藥物會干擾唾液的分泌。 有些抗逆轉錄病毒藥和抗腫瘤藥會侵害口腔黏膜,引起口腔炎(口腔黏膜炎癥)、舌炎、潰瘍等。 安非他明衍生物(一種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食欲中樞。 可卡因、可待因、嗎啡、美沙酮(止痛藥)等,可降低食欲。 食物攝入量增加,體重增加 抗組胺藥和三環類抗抑郁藥改變下丘腦的饑餓中樞,增加食欲。 鋰、抗精神病藥、部分抗癲癇藥增加食欲。 降糖藥(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的藥物)可增加食欲。 2 胃吸收不良 胃pH值改變:抗酸劑可破壞維生素B6(吡哆醇)的吸收。 抗生素四環素對鈣、鐵、鎂、銅、鋅有螯合作用。 抗驚厥藥苯妥英對鐵和鋅有螯合作用。 降壓藥對鐵有螯合作用。 青霉胺對維生素B12有螯合作用,這是一種重金屬拮抗劑藥物,用于治療和預防腎結石。 腸道吸收不良 腸道pH值改變:小蘇打會阻礙葉酸(維生素B9)的吸收。 損傷腸絨毛:如刺激性瀉藥、抗腫瘤藥。 干擾腸道的營養運輸系統: ?柳磺胺吡啶,用于治療腸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干擾葉酸吸收。 ?秋水仙堿,用于治療痛風,干擾脂溶性維生素、蛋白質、維生素B12、鐵、鈣、鉀、鈉的吸收。 ?異煙肼是一種抗結核藥物,會影響維生素E的吸收,并可能導致鈣的吸收減少(骨軟化癥、骨質疏松)。 腸道運輸時間減少:瀉藥可減少營養物質與腸壁接觸的時間。 形成“沉淀物”:鋁基抗酸劑通過沉淀抑制磷的吸收,形成鋁氟復合物,從而減少氟的吸收。 糞便排泄量增加:礦物油能溶解維生素A、D、E和K,使其通過糞便排出。 3 華法林(一種抗凝血藥物)會干擾維生素K的代謝,而維生素K本身對骨骼形成所需的蛋白質很有用,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 長期服用抗驚厥藥會對肝臟酶產生誘導,干擾維生素D的處理。 異煙肼(一種抗結核病藥物)可抑制維生素B6轉化為其活性形式。 丙基硫氧嘧啶(抗甲狀腺藥物)具有抗維生素K活性,可能會引起出血、尿血或便血。 4 皮質類固醇可加劇體內維生素C含量的減少。 口服避孕藥會減少體內維生素A的儲存。 卡馬西平(抗驚厥藥)是一種止痛藥,用于躁狂抑郁癥,可能會減少維生素B6的儲存。 5 一些利尿劑(如呋塞米)可導致尿液中硫胺素(維生素B1)、鉀、鋅和鎂的流失。 吩噻嗪類(神經安定藥、抗精神病藥、鎮靜劑)可增加核黃素(維生素B2)的尿排泄量。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會引起鉀潴留,有可能引起高鉀血癥(血中鉀含量升高)。 阿司匹林將葉酸(維生素B9)從運輸蛋白的位置上置換出來,有利于游離形式,而犧牲了結合形式,從而導致更多的排泄。 ![]() 更多內容我們下期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