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古怪,沒有留下皇宮的城市不只是洛陽,西安、開封、安陽、鄭州、杭州、成都等大多數作過都城的城市都沒留下皇宮,沒有留下的原因大部分是焚于戰火,一少部分則是歷史自然變遷逐漸敗亡。目前留下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宮,南京的明皇宮和沈陽的盛京故宮。 洛陽作為我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自然也有皇宮存在,但因其建筑多為土木結構,戰火焚毀頻繁,再加上歷史久遠,自然災害及歲月侵蝕,目前都已不復存在了,現在存在的都城遺址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商都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和隨唐洛陽城遺址。其著名的宮殿有,東漢北宮、南宮,隨朝紫微宮,唐朝上陽宮,武周明堂。 一、西周成周及東周王城 周武王滅商后,就打算在關東建立新都,后來武王死了,周公輔政,決定興建新都。周公占卜,卜卦說“周興于岐、成于洛”,所以應在河洛地區建立新都,周朝才能成就天下,于是在澗河與洛河交匯處營建洛邑(一說在瀍河與洛河交匯處)。新都建成后,周成王遷都洛陽,在洛陽置九鼎,分封71國,并接受諸侯朝拜,開啟“成康之治”,成就周朝天下,因此成王死后廟號被遵為“成王”。自此洛陽稱“成周”,豐鎬稱“宗周”,也就是守住祖業、埋葬祖宗、放祖宗牌位的地方。 公元前710年,宗周滅,周平王東遷洛陽成周后,成周城開始被稱為“王城”,遣址為現在的洛陽王城公園。公元前510年,周敬王為避“王子朝之亂”,又在現在的白馬寺附近建立新都,沿用“成周”名稱,被稱為“東周”,舊都“王城”被稱“西周”,周郝王時又遷到了“王城”。后來周王又在鞏義封了個“小東周”。 二、東漢洛陽城南宮、北宮 劉邦建漢后,起初定都洛陽,居住于位于白馬寺東邊的成周城。遷都關中后,洛陽作用依然重要,漢初劉邦東出平叛基本住洛陽,漢景帝削藩平“七國之亂”,洛陽是前線指揮部,武帝后洛陽逐漸發展成為經貿大都市。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后,定都洛陽,重新整修擴建洛陽城,整修洛陽宮殿,即后來的“南宮”,南宮就是劉秀的皇宮。
漢明帝繼位后,嫌“南宮”老舊窄小,開始在原宮殿的北邊修建新宮,從漢明帝永平二年到永平八年建成,新宮稱為“北宮”,南北宮之間有復廊連通。北宮雄壯麗成為國家辦公的地方,皇帝大朝議事就在北宮的德陽殿。
到了東漢未年,董卓遷漢獻帝于關中,為杜絕關東群雄在洛陽復立漢朝,便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南、北二宮也焚于火中,自此從周朝到東漢一千多年的洛陽城毀滅。 三、魏晉洛陽城的太極殿 曹丕代漢后,從許昌遷都洛陽,于黃初元年重修洛陽城,在東漢北宮的基礎上重修洛陽宮。曹丕修洛陽城參考河北鄴城的建筑格局。公元237年,諸葛亮死后魏明帝感覺壓力消除,開始大修宮殿,在原來南宮的基礎上修建太極殿、昭陽殿等宮殿。
太極殿設立中軸的建筑模式后來成為典范,歷代王朝建設皇宮時都參照太極殿的建筑風格,建立南北中軸,東西對稱的格局。太極殿這個名稱后來在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以及后來的隨、唐、宋都曾沿用。 西晉司馬炎代魏后,都城還在洛陽,繼續沿用曹魏宮殿,司馬炎就是在太極殿登及。西晉未年,“永嘉之亂”,匈奴前趙的劉聰攻破洛陽,縱兵燒掠,洛陽宮殿慘遭毀壞,太極殿也隨之不存。 四、北魏洛陽城 鮮卑拓拔氏建立北魏后統一了北方,開始都城在山西平城(大同),由于平城偏北,不利于漢化和統治中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將都城從北部的平城遷至華夏腹地洛陽,之后洛陽重新成為帝都。北魏遷洛后,立志于漢化。因此都城、宮殿規制多沿用魏晉舊制,北魏洛陽皇宮正殿亦曰“太極”。 由于長期戰亂北方到處都殘破不堪,成為首都后洛陽人口不斷增長,文化經濟繁榮,孝文帝開始大規模整修擴建洛陽城,經過多年的建設,建成北魏洛陽城。建成后洛陽城分為“內城”“外廓”,南北大街稱為“銅駝街”,坊間格局整齊劃一,成為都城建筑史上的典范。 北魏太極殿作為皇宮的正殿,是新皇登基、和處理重大事件的正殿,由正殿、東堂、和四周的廊廡組成,是宮城中最大的殿庭院落。公元534年大將高歡立元善見為帝,遷都于河北鄴城,并遷洛陽40萬戶于鄴城,大拆除洛陽宮殿,將建筑材料運往鄴城,自此從曹魏以來300年的洛陽城又變為廢墟。 五、隨唐洛陽城紫微宮 隨文帝隨朝建立后感覺北周遺留都城太過狹小,便在東南方興建“大興城”,但大興城建設過于倉促,選址有問題,不久后缺點便暴露出來。首先就是缺糧,再次就是水咸,關中一遇大旱大興城便運不來糧食。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渭河不能行船,大興城斷糧,無奈隨文帝只好攜帶滿城百姓到洛陽就食。再一個就是大興城太熱,沒樹木,一到夏天就奇熱難受,隨文帝后來又靠山建立仁壽宮避暑。 自西晉滅亡后天下分裂三百多年,南北東西都形成巨大的裂痕,隨著全國的統一這些問題都暴露出來。隨煬帝即位之初便發生了漢王楊諒叛亂,叛亂很波及山西河北地區,隨煬帝立即從洛陽調兵剿滅叛亂,并遷河東20萬戶于洛陽,由此隨煬帝深刻認識到洛陽的重要性。為便于對東方南方的控制,同時也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本位主義,隨煬帝登基第二年決定建立東都洛陽,一年后東都建成,隨煬帝遷都洛陽,居紫微宮。 新洛陽城選在了周王城東南,漢魏洛陽城西南的洛河兩岸。這一次宇文愷吸取關中大興城的教訓,按照洛陽的山川地貌進行規劃設計,真正實現“天人合一”的理念。改變傳統的左右對稱城市布局,把城市各個部分同天子連系起來,以洛河為天上的“銀河”,皇宮為天帝的“紫微宮”,宮城正南門跨洛河的橋為“天津橋”,連接宮城與廓城的御街叫“天街”,廓城的正大門“定鼎門”。隋唐洛陽城的皇城中軸最南正對龍門,使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門,與龍門、伊闕相對,將宮城布置在都城地勢最高的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故而又被稱為“紫微宮”。 “紫微宮”又稱“紫微城”,建成后富麗堂煌,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皇宮,其建筑形制可謂登峰造極,尤其在武則天時代達到鼎盛,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乃當時世界上一大奇觀。紫微城占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六倍;宮內有別殿、臺、館三千五百多所,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區。紫微宮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唐稱乾元殿)、大業殿(唐稱貞觀殿)、徽猷殿。三朝前后相重,以宮城正門應天門(則天門)為大朝(外朝),朝區正殿為日朝。 唐朝,李世民擊敗王世充,攻占洛陽城,忌紫微宮奢華,便拆毀乾陽殿與應天門。唐高宗李治到洛陽后又在宮城西建上陽宮,上陽宮內有觀風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陽宮組團,氣勢雄偉,風景秀美。在洛陽唐高宗確定實行兩京制,和武則天長期在此辦公。后來武則天稱帝后,改洛陽為神都,又修建了明堂、天堂、集仙殿等,稱紫微城為太初宮。 ![]() 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攻破洛陽后在洛陽稱帝,唐肅宗李亨借回紇兵平亂,答應收復長安后讓回紇兵任意搶三天。結果收復長安后李亨怕長安人罵他,便又對回紇將領說等收復洛陽后讓其在洛陽任意搶劫,結果唐朝收復洛陽后,回紇兵在洛陽住意燒殺搶劫,便洛陽城再一次陷入浩劫,上陽宮及紫微宮毀壞嚴重,到唐德宗時徹底廢棄。 中、晚唐及五代時了雖然對洛陽城有修復,但終不及盛唐以前三分之一。同時隨著開封的崛起,洛陽雖是北宋的西京,但地位日漸降低。到南宋時,宋與金,宋與蒙古爭奪洛陽城,洛陽再次遭受兵焚,隨唐洛陽城徹底成廢墟。明清時期又在洛河北岸重建洛陽城,即現在的洛陽老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