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讓孩子在學習生活自理的過程中感受成長、實現目標。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自信,從而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 作者:緋茶(爸媽進化論主筆) 如果你的孩子,書包帶子斷了,他會怎么辦? 我的孩子應該會憋著笑,將壞書包拿到我面前,央求我買個新書包。如果我不答應,他就撒個嬌讓我補好。 然而,一位吉林的男同學,卻顛覆了我對孩子生活自理的認知。 吉林遼源的一個班級,全班同學都在認真上課,一名男同學專注的低著頭。 當老師走近后,發現他拿著針和線,認真的縫著自己的書包。 由于男同學太過專注,竟然沒有第一時間,發現靠近的老師,反應過來后,不好意思的笑了。 很多網友豎起大拇指,男孩子針線活不錯,會過日子。 這樣會過日子的孩子,相信以后離開父母、步入社會后也能很好的照顧自己,好好的獨立生活。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促進孩子獨立”。 聰明的父母懂得從小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讓孩子在學習生活自理的過程中感受成長、實現目標。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自信,從而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 生活自理, 讓孩子多了一份生存的底氣 前一段時間,一段8歲男孩做揚州炒飯的視頻刷爆朋友圈。 視頻中的男孩比灶臺高不了多少,但是他從打蛋到測試油溫,再到炒菜的一系列操作,十分嫻熟。 男孩說,自己動手做出美味,讓他感到自豪。爸爸媽媽工作辛苦了,自己能做菜犒勞他們,很幸福。 做飯是一門實用的本領,當自己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時,有樂趣,更有成就感。 當孩子通過做家務,開始生活自理時,他不僅能夠照顧自己,也能夠照顧身邊最親近的人。 哈佛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是史上最長的實驗,歷史78年,研究結果震撼教育界:一個人在專業上取得的成功,取決于小時候做的家務,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之前一個美國華裔家庭刷爆了美國人民的朋友圈。 這個華裔家庭中,母親沒有錢也沒有學歷,但是卻培養出三個非常優秀的兒子。 大兒子畢業于耶魯大學,讀書期間創立了Twitch,然后以9.7億美金的價格賣給了亞馬遜。 二兒子創辦了Cruise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汽車。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Cruise公司。 最不起眼的小兒子,也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這些成就在大眾的眼里是難以企及的,但是當媒體問到這些兒子們的成功秘訣時,兒子們的回答出奇一致: 是媽媽的“家務教育法”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創辦和管理公司。 原來,這位媽媽從小就培養三個兒子做家務,每一次將家務變成一項任務,讓三個兒子自行分配。 在完成家務的過程中,三個兒子不僅學會制定計劃,時間分配,共情溝通等生活自理小技巧,更獲得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過:“我們做不到一輩子保護孩子,我們也不想這樣做。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訓練和培養孩子自己有勇氣、有力量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 對孩子真正的寵愛,是教會孩子獨立自主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步入社會后,有勇氣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 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 活得有多慘 沈陽一個女孩考上心儀大學后,竟要復讀重考。 原因是考取的大學在南方,離家太遠。 女孩一想到學校離家千里,自己不會洗衣,不會打掃,沒有媽媽的照顧,十分焦慮。 原來,女孩的媽媽從來都舍不得讓女孩做任何家務,現在女孩離開媽媽就無法生活。 《一個人聽》中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性格的獨立,靈魂的獨立,依賴別人只會讓你越來越弱小,直到在這個社會上寸步難行。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個光明的未來,他們將孩子的未來和好大學、好工作畫上了等號,一切選擇都朝著唯一目標前進。 但是父母卻忘了告訴孩子,總有一天他們要離開父母,單獨在廣闊的天地間自己生活,到那個時候,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們該如何自處。 就像獅子媽媽教小獅子捕食,卻不教它如何在野外生存,這樣的小獅子即使能捕到獵物,不一定能獨自在野外生存下去。 還記得曾經的神童魏永康嗎? 2歲時,別的孩子還在牙牙學語,他已經學會了1000多個漢字; 4歲時,別的孩子還在蹣跚學步,他已經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 13歲時,別的孩子還在經歷青春期叛逆,他已經考入大學; 17歲時,別的孩子剛上大學,他已經碩博連讀。 如果按照好大學就等于成功的標準,魏永康無疑站的夠高了,等著他的應該是前途無量。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孩子,最終以退學告終。 原來,媽媽從小就讓魏永康用功讀書,讀書之外的事情,一切包辦。 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魏永康,在媽媽的陪伴下,一切看起來正常,但是當離開媽媽,日常系統直接崩潰。 在宿舍里,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打掃衛生,導致宿舍中彌漫著臭味。 不知道交際,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不懂時間管理,沒有媽媽的提醒,魏永康不僅錯過了期末考試,還忘記了撰寫畢業論文。 父母望子成龍沒有錯,可是魏永康的媽媽忘記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生活,而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自理。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段話: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好的父母,懂得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的心智不斷成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不斷的成長,直到有一天可以像小鳥一樣,翱翔在天際。 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讓他學會生活自理 心理學家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話: 小孩子會經常說“我來......我來......”,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飯,渴望自己穿衣服,渴望自己喝水,他還渴望幫媽媽打掃衛生...... 看完,令人深思。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意愿,讓孩子獨立選擇,而不是“幫”孩子做事情。 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是父母的必修課。 聰明的父母不如常常和孩子說說這幾句話: 1、“孩子,我們試試看吧” 每個孩子從小就有獨立自主的意識,當孩子想嘗試自己系鞋帶、吃飯、穿衣時,父母的反應影響孩子的成長。 如果父母寵愛孩子,過多的擔心孩子:“你這么小,你怎么會做。” 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只有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將做不成任何事情。 但是如果父母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探索,引導孩子自己自理:“我們試試看。” 孩子才會勇于嘗試新的生活技能,探索新的世界。 2、“孩子,你要學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曾說:“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 想要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的好習慣,父母要懂得從孩子容易上手的事情開始。 比如,孩子6歲前,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穿衣、刷牙、吃飯等。 上小學后,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中來,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掃地,倒垃圾,擇菜等。 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拔苗助長,本末倒置。 3、“孩子,你最棒了!”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視頻中美國加州的小男孩Tytus才3歲。 為了給媽媽準備一頓晚餐,在超市推著比他高出許多的購物車,買了面包和千層面,接著回到家中熟練的布置桌椅,加熱食物,準備飲料。 拿果汁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果汁撒了一地。 Tytus不僅沒有哭,而且還用抹布將地面擦干凈,順帶自嘲道:“兄弟,每天都會發生的。” 接著,媽媽出現和Tytus共進晚餐。桌子上,軟塌塌的千層面和硬邦邦的面包,看上去就不怎么好吃,但是全程媽媽吃的津津有味,真誠的對兒子說:“你真棒,真好吃。” 我想正因為媽媽的鼓勵,才讓Tytus從不熟練到熟練,從一團糟到井井有條。如果Tytus因為撒了果汁被父母批評,因為不可口的飯菜被父母批評,那么他一定不會像現在一樣。 《優質父母教養指南》中說:“孩子看上去是犯錯誤,實際上,那是他們自我探索結果。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在學習成長。” 為人父母,不能永遠的跟在孩子身邊,愛孩子,就應該讓他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 只有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當他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對他充滿信心,而不是一再提醒他洗衣服的時候要記得放洗衣粉,炒菜的時候要記得放油。 作者簡介:緋茶,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基礎班寫作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