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將會在《窄門》之后消失;只有《窄門》會受到人們的關注。”(《紀德日記》1910年5月23日) 1869年的今天,居住在巴黎的一位虔誠天主教信徒有了自己的兒子,她希望孩子可以像自己一樣,為信仰奉獻終生,但她的丈夫、巴黎大學的法學教授顯然不這么認為。母親認為“孩子應當順從,而不需要明白為什么”;父親則傾向于“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釋清楚”。在如此完全割裂的教育方式下,紀德成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最飽受爭議的一位,也就并不出人意料了。一方面,他嚴厲批判宗教束縛,力圖做一個叛逆者,另一方面,年幼時家庭中的清教氛圍,又給他的精神世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一方面,他是狂熱的個人主義者,另一方面,他又祈求在集體事業(yè)中獻身;一方面,他追求肉體的愉悅,認為自己“在道德上十分墮落”,另一方面,他把愛情看得極端圣潔,滿足于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縱然世人對其褒貶不一,但紀德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可否認的。 “近30年來的整個法國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其他大家,諸如馬克思、黑格爾、克爾凱郭爾的影響是什么,必須同紀德比較才能得到解釋。”這是著名作家、存在主義的集大成者薩特對紀德的評價。紀德是大師們的大師。在一戰(zhàn)前,他的《人間食糧》被整個歐洲的青年奉為《圣經(jīng)》。評價家甚至把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法國文學稱為“紀德時代”,把二十世紀前半葉稱為“紀德的半個世紀”。但是紀德自己看來,稱得上是代表作卻只有《窄門》。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紀德把隱藏極深的自己完全暴露在陽光下,甚至多次坦承是將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放在了這部作品中。 法國文學有個特點,總是在探尋“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普魯斯特窮盡一生得出結論“幸福就是點點滴滴的回憶”。《窄門》便是紀德追求幸福三部曲中最能打動人心的一部,行文如詩歌般華麗雋永。文中的表姐阿莉莎是個純潔、善良的女孩子,她和熱羅姆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兩個年輕人自幼小時候即存在的互相傾慕,直到他們成年,亦未減退。在分離中,他們用書信抒寫著心緒,紙上寫滿了思念。然而母親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對塵世的幸福和愛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滿了疑慮和抗拒。她瘋狂地追求靈魂的境界,惟其如此,愛情才永不會“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種難合難離的痛苦糾結中愈發(fā)轉濃轉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尋得至福。在這樣一種迷狂的宗教情緒下,她甚至將自己的存在看做熱羅姆穿越“窄門”、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礙。為了讓愛人更加自由地到達天國彼岸、獲得比愛情所能給與的平凡幸福“更好的”東西,阿莉莎選擇離開愛人,孤身死去... ... 事實上,文中的阿莉莎絕大部分是紀德本人的映射,他費盡周折娶了摯愛的表姐瑪?shù)氯R娜為妻,但卻滿足于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把愛情和所愛的人視為極端神圣與純潔的存在,把性視為罪惡,以致于無法對妻子產(chǎn)生情欲。而同時,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并不斷追逐少年青春美麗的身體,過起了一種精神之愛與肉體之愛完全分離割裂的生活。紀德的同性戀之事致使瑪?shù)氯R娜抑郁而死,紀德其實至始至終都深愛著瑪?shù)氯R娜,于是他陷入了巨大的孤獨及恐懼中,《窄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縱然紀德本身性格反復矛盾至極,但他的作品始終貫穿著真誠和獨立。他在《文學回憶和現(xiàn)實問題》提到:“無論在文學還是生活中,懷著圣潔的感情,戒懼便利、隨和,以及一切討好和誘惑的東西,而且對己對人,都毫不動搖地熱愛和需要坦率、正直,堅定地確信這種愿望:不管發(fā)生什么情況,體現(xiàn)人的價值、榮譽和尊嚴的東西,要勝過,也應當勝過其余的一切,而其余的一切必須出于從屬地位,必要時就該犧牲掉。” 1947年,為表彰紀德的“內容藝術意味深長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對真理大無畏的熱愛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表現(xiàn)了人類的問題與處境”,紀德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51年紀德因肺炎病逝于巴黎。紀德死后,作品被法國天主教教會列為禁書。活著的時候受到無數(shù)爭議卻將諾貝爾文學獎收入囊中,明明母親是位虔誠清教徒,可紀德死后作品卻被天主教列為禁書,這樣的一生,真可謂是把“矛盾”二字演繹到了極致。 《窄門》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La porte étroite 譯者: 顧琪靜 出版年: 2018-10 頁數(shù): 176 定價: 45.00 ISBN: 9787201141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