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代周建隋,隋軍南下滅陳,結束了300多年的亂世。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丞相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這怎么看都是一個強大的王朝的開始,卻在楊廣即位后急轉直下,終于滅亡,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頻繁發動戰爭,窮兵黷武。楊廣在位之時對隋朝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的突厥。當時突厥之強盛,遠超漢之匈奴,隋軍在楊堅在位時數次出塞,戰果一般。
楊廣是一個很高傲的皇帝,他想建立一個和漢朝一樣四方朝貢的王朝。為此,不斷地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攻占城(原交趾郡大部)、征討契丹、征討琉球、三征高句麗,尤其是三征高句麗,隋軍損失慘重。以第一次為例:大業八年(612年),楊廣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征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余,陸軍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于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結果三十萬五千隋軍主力慘敗,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也丟失殆盡。 作為國家軍隊基礎的府兵精華損失殆盡,沒有強大的府兵,剛剛建立的隋朝很難震懾一些野心家,比如南陳舊地的士族就趁機發動叛亂。 隋朝疆域和周邊形勢 楊廣所做的這些是為了剪除突厥的羽翼,最后在一絕后患。可最后的結果是突厥未滅,自身卻元氣大傷。漢朝擊敗匈奴是在劉邦的時代就開始了,直到漢武帝才完全擊潰匈奴,是漢朝幾代皇帝的不懈努力才完成的。楊廣一代就想完成,必然讓國家背負了沉重的戰爭負擔。 打壓關隴貴族,統治根基動搖楊堅能夠成功代周建隋,靠的是關隴士族的支持。楊堅在位時尚可憑個人威望和能力壓制關隴士族,保證國家的正常運作。 楊廣能夠成功擠掉大哥楊勇,與關隴士族里的大人物楊素是分不開的。即位后對關隴士族非常忌憚,開始逐步打壓關隴士族,先后殺了士族中的大佬高颎(實際滅陳總指揮)和賀若弼(滅陳行軍總管)。建立科舉制,逐步削弱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直接結果就是關隴士族開始與楊廣貌合神離,其中的大佬楊玄感(楊素之子)甚至在楊廣二征高句麗時起兵反叛,嚴重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基。 窮奢極欲,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大業元年,楊廣下令營建東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使用二百萬人。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 隋朝大運河 修建大運河和長城。大運河在現在看來是利大于弊的,交通運輸能力極強。但當時為修建大運河濫用民力極其嚴重,先后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余年間被征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這在農業社會對農民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都是窮奢極欲。例如:楊廣登基后一幸江都時,造龍舟、樓船等各種船數萬艘龍舟四重,高四十到五十尺,長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重有房一百二十間,都用金玉裝飾,下重為內侍居處。 逗留江都,身死國滅大業九年,農民起義發展到全國范圍,隋朝已經逐漸失去對全國的控制。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從洛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隋朝統治岌岌可危,而此時的楊廣,卻在江都沉迷酒色,還打算修建丹陽宮(屬南京)。隨行的多為關中將士,紛紛逃歸。宇文化及趁機發動兵變,縊死楊廣。 試想一下,楊廣如果早回長安,重新整合關隴貴族,緊守潼關,可以先保住關中之地,如同北周之時,再徐圖中原,未必不可復興隋朝。 實際上李淵也是這么干的。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在楊廣被殺后正式建立唐朝,整合關隴貴族,逐步統一天下的。 李淵起兵進軍關中 綜合,楊廣想要把幾代皇帝才能完成的功績自己全干了,國家負擔不起,再加上自己不體恤民力和窮奢極欲,政治上愈發無道,楊堅留下的基業再多也不夠他折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