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大洪水,年輕的朋友們也許不太熟悉,不過它絕對是我國歷史上數得上號的一場大災難,這場大洪水也被稱為華東水災,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直接呼吁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自然災害。 當時我國共有18個省受到波及,其中受災最為嚴重的是安徽和江蘇省,安徽省受災人口更是達到全省總人口的70%,安徽、江蘇兩省加起來的各項直接經濟損失更是達到了160億,無家可歸的200多萬災民更是在淮河大堤上搭起了一眼望不到頭的臨時大棚。 可是在受災最為嚴重的安徽省的一座古城的狀況卻截然相反,這座古城的居民幾乎完好無損,甚至城外的水位最高已經達到24米的時候,城里的居民卻很沒事人一樣,該吃吃該喝喝,到底這座古城什么來頭,居然能在如此重大洪災面前固若金湯,讓人不禁感嘆老祖宗的大智慧,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華東水災 我們知道,1991年的華南水災,受災最嚴重的當屬安徽省,當時整個安徽省到處都是一片汪洋,受災人口達到了4800多萬,可是在安徽的一座縣城的居民卻幾乎完好無損,可以堪稱是奇跡了。 這座縣城就是安徽省淮南市的壽縣,壽縣,古代被稱為壽春,三國時期袁術曾經在此稱帝,這座古城是出了名的克洪水,91年洪水壽縣被困50天,啥事沒有,百姓該吃吃,該喝喝。2003年發大水城再次被淹,居民甚至還跑出來洗衣服,簡直是有點囂張了。 壽縣人民用洪水洗衣服 為何這座古城在排水泄洪方面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原來是跟古城獨特的設計有關。 首先在明代的時候在城墻的下面修了一層3米高,8米寬的石岸,這樣能守護住城墻的根基,使得洪水不能侵蝕城墻根基,另外,城墻的四面還修筑了甕城,所以敵人即便沖破第一道城門,他們還得面對第二道城門,而這一過程,士兵仍然可以在城墻上繼續射殺敵人。 壽縣古城 甕城的門是錯開的,所以即便洪水沖破第一道城門,也不會直接對第二道城門進行沖擊,第二道城墻將這種沖擊緩沖掉,使得第二道城門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 甕城 古人在修建壽縣的時候,還對城內的排水系統進行了特別的改造,它們運用了一種叫做月壩的構造,平時城內的水位高過城外,因此城內的污水可以排到城外的護城河,可是一旦城外的水位高過城內。那么月壩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會使得月壩的木塞上浮。 排水示意圖 最后將城外的水堵在外頭,有效地防止洪水倒灌。這就是為什么壽縣幾百年來固若金湯的秘密。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大家對壽縣如此強大的排水系統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在下方進行留言或評論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