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俊 “南風北去吹不停,心兒悠悠飛康平。 夜里常做相逢夢,泡子魚跳聲聲清。” 這首發自內心的小詩是我思念第二故鄉的真實寫照。因為我在那里度過青春歲月,留下了永生難以忘懷的一段真情。 王喜俊 那一年我18歲,從沈陽80中學初三畢業,于1968年9月15日和本班45名同學一起戴上統一發送的毛主席像章和大紅花,坐著大卡車,在夾道歡送的人群熱烈的目光中,從沈陽啟程向最艱苦的廣闊天地一一康平進軍,插隊在三臺子水庫邊上的東關公社泡子沿大隊。 從第三天開始,我們這些十七、八歲的知青就和社員一起下地秋收,稚嫩的手握著鐮刀割高粱、谷子、劈苞米、撿棉花;肩挑土籃子往場院運糧食,每天都是汗流滿面。 當地社員都很純樸善良,都心疼我們這些城里來的知青,下鄉的頭一個春節,青年點有兩名同學的被褥因炕熱烤著了,社員們硬是湊錢做了兩套嶄新的被褥送來,感動得我們熱淚盈眶,所以社員誰家有困難,知青們也都愿意主動去幫。 1969年7月21日上午,我和同學們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大隊副主任王世杰跑過來急促地喊道:“不好了,社員王振堂的媳婦在縣醫院生孩子大流血,剛才醫院打來電話,讓我們去輸血救人!”聽到這一消息,同學們立即放下農活,我把鋤頭一用,當機立斷地說:“輸血我去!”接著同學們也都紛紛報名。我們坐上大馬車飛快地趕到十幾里遠的縣醫院,這時病人正處于昏迷狀態,經過化驗我的血型正對號,我和另外一個女同學把袖子一擼,搶向前去讓醫生輸血。400C鮮血從我倆的血管里流進了農民姊妹的身上。病人轉危為安,生命保住了。 獻血的那一剎那。我們啥也沒考慮,想的就是救人要緊,可是這件事卻驚動了全村。公社和縣里廣播站還派人采訪我倆,《鐵嶺日報》還登了這件事。患者家屬和鄉親們送來雞蛋、活魚等好吃的讓我倆補養身體。許多嬸子、大娘的眼里還噙著了淚水,夸獎我們做了件大好事。那種親情真令我感動。直到回城后,鄉親還來沈陽看望過我多次。 轉眼間,那一段知青生活已成了歷史,可是那段與農民在一起真誠相處的情感一直讓她夢魂縈繞。我是在農村,在農民那里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最珍貴的東西一一情感,乃至確定了我一生做人的準則。 作者:于1968年9月下鄉到康平縣東關屯公社泡子沿大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