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蕙心寫意,春華弦歌。 人生總是先相信,才看見;如果不相信,又怎么會看見呢? 絲路小學圍繞“嘗試反饋法”教學模式,全面展開課堂教學改革業已兩年。下面繼續就巡課、聽課、評課、辯課中遇到的教改核心問題展開討論,這些討論可能不在一個邏輯層次上,但卻是老師們在課堂中的重要困惑,亟待我們大家一起來破解。 本文是第四篇。 【第一篇的鏈接】相信孩子,大膽放手——推行“嘗試反饋法”巡課聽課反思札記(一) 【第二篇的鏈接】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嘗試反饋法”課改之巡課聽課札記(二) 【第三篇的鏈接】要讓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本質”——“嘗試反饋法”課改之巡課聽課札記(三) 【正文】“嘗試反饋法”使用過程中,我們老師第一個最難邁過的坎是“不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上課總是想一味地講,霸占著課堂不放,對所學內容總是不放心讓學生先學;即便讓學生先學了,但是又要翻過來再講一下,生怕學生搞不懂,學不會。通過一段時間的思維碰撞,老師們漸漸知道了“教”與“學”的關系,也能記住并踐行以下的“嘗試為先四句話”——
但是,教學改革的路總是曲曲折折的。現在的情形是,教改的“鐘擺”又似乎擺向了“左”的一邊,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放得過頭了”!“放得過頭”的結果是,因為沒有老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必要的指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或自行獨立學習,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些茫然失措了,特別是一些青年老師在這方面的問題也更加嚴重些。 還是來舉個課例說明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學回放】 《昆蟲記》是一篇狀物的課文。老師在教學前已經研究過教材,知道本單元及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是要學會運用表格或思維導圖來幫助理解課文中昆蟲的體態、種類及習性特點。教學中,老師匆匆對學生交待表格法與畫圖法的一些基本要求,就急著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針對課本中的四種昆蟲用老師推薦的方法進行分析、梳理與領會。但是,幾分鐘過去了,孩子們似乎有點茫然。我問了旁邊的一個小組的孩子:你們四人小組,每個人做什么,你們清楚嗎?老師布置了什么學習任務,你們想怎么做?那個組長支吾著,說不上,再問旁邊的組員,也是一頭霧水。 再后,開始交流反饋。孩子們交出的學習成果也是比較平平,沒有特別之處,同時還有幾個組也沒通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時,下課的時間到了。 【點評】 很明顯,這堂課的教學存在問題。原因主要有:一是為老師之前沒有對學情有深刻的了解。學生對表格法、畫圖法是否使用過、使用熟練程度不甚了解;二是在課堂上,老師在指導學生使用表格法、畫圖法時,匆匆而過,學生并不知道怎樣使用表格法與畫圖法;三是在小組合作時,老師并沒有真正深入到孩子們中間去觀察發現孩子在學習存在的問題,使得課堂教學再一次失去一個“補救”的機會。 這堂課反映的問題,也是我們青年教師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對課堂的“扶”與“放”的尺度把握不準,不知什么時候扶、什么時候放,該扶多少、放多少,也是沒有切身的體驗,因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孩子以課堂中所得不多。 【教學建議】 “扶放有度”與“以學定教”兩者應該說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操作策略,才能真正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讓“教退”引導“學進”,又以“教少”引導“學多”。 從“以學論教”出發,在時間支撐上做到“少學多教”,在順序支撐上做到“先學后教”、“先教后學”或“教中有學”、“學中有教”,在策略支撐上做到“以學定教”,過程支撐上做么“順學而教”。 教學改革中,我們許多老師的陳舊觀念還是比較根深蒂固,對新事物、新觀念的接受還要有一個過程,困惑有三:一是不少課堂仍然呈現“扶有余、放不足”或“也想放,不知收”等問題;二是在“扶放有度”的“度”的考量上,青年老師因為沒有一個衡量標準,造成他們有時對這個“度”難以把握;三是如果與“先學后教”、“嘗試教學”的理念進行很好的融合,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與方法策略。 于是,我們必須把上面的“嘗試反饋法”教學格言“四句話”反過來理解一下才對。那就是——
技能是在個體身上固定下來的自動化的行動方式。 “扶放有度”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智慧技能。通俗一點講,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步驟完成的動作,不管這個動作是在頭腦中的思維操作(心智技能),還是外部的行為動作(操作技能)。這種教學智慧技能對一系列教學改革行動方式的概括,是一種已經達到自動化的、連貫的教學熟練行為。我們既需要我們按照一定的程序去進行訓練,又要跳出模式。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扶放有度”,即“科學地扶、大膽地放”呢? 科學地“扶”,巧妙靈活,“扶”就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扶”要有導向性,要扶得巧妙,要根據放的情況來扶,“扶”在學生的疑難處,“扶”有困難的學生。 大膽地“放”,放而不散。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扶放有度”要努力在下面三個維度去“做文章”:次序、方式、時機。 在次序上巧妙選擇:先扶后放、先放后扶或扶中有放; 在方式上智慧確定:重放輕扶、少扶多放或多扶緩放; 在時機上靈活抉擇:“扶”要扶在在難點處、憤悱處、后進處、總結處、初學處;“放”要放在再學時、探究時、交流時、互評時、應用時。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還要把“以學定教”推向“以問定學”,把“先學后教”推向“先問后學”,以“問題導學”為載體,才能更好地促進“扶放有度”課堂實踐的深入。 教改中,我們要注重行動,勇于創新;創新中,我們要小心求證,大膽“出走 ”!我們需要從理念到行動的大膽“出走”——從熟悉的地方“出走”,從安逸穩定的地方“出走”,從沒有挑戰性的地方“出走”! 老師們,教育教學的幸福在哪里?那就是—— 困境是古老的,但思考可以常新! 讓每天的工作充滿創造性! 讓每天的教學充滿挑戰性! 這樣,你一定收獲不一樣的教育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