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優選文章推薦第283篇 簡書作者 | 麥大人 1986年,一部央視版《西游記》橫空出世,一經播出,就立馬紅遍海內外華人世界。 從此以后,這部劇更是霸屏寒暑假各大衛視,成為老少咸宜最喜愛的經典作品,其中的四大主演更是名利雙收,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當然,最大的受益者還屬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 這個出生于猴王世家的孩子,集天時地利人和為一體,把劇中孫猴子的各種表情模仿得惟妙惟肖,因此他也被譽為“飾演孫悟空最成功的藝人”。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曾經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他,突然“人設崩塌”,一夜之間跌落神壇,遭受萬千網友的唾棄。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一切還得從猴王世家說起。 1 1966年,初夏的一個陰雨天,紹興某醫院的一個病床上,躺著一個身患白血病的17歲少年。 只見他臉色發白,呼吸微弱,已經快到油盡燈枯的時候,這時旁邊坐著個只有7歲的弟弟。 于是,少年緩緩對他說:“金萊,我就要死了。” 由于小男孩才7歲,還不懂死代表著什么:“什么是死啊?” 少年嘆口氣說:“死就是,以后你再也見不到我了。” 小男孩的眼眶馬上濕潤了,有些著急的緊握著哥哥的手問:“那我怎么樣才能再見到你呢?” “等你演成美猴王的那天,你就可以見到我了。” 一天之后,也就是4月13日,這個17歲的少年永遠的離開了他深深眷念的世界。 少年不是別人,正是男猴王六齡童的第二個兒子章金星,也叫小六齡童。 他3歲便登臺,將猴子飾演的真假難辨,在當年還被周總理親自抱在懷里呢。可惜天妒英才,在17歲這年不幸患癌,夭折了。 那個趴在床邊和他說話的弟弟,名叫章金萊,是南猴王的第11個孩子,父親給他取名“六小齡童”,以緬懷逝去的哥哥。 而為了完成哥哥的這個遺愿,章金萊開始了艱苦的學藝之路,不管春夏秋冬,他每天凌晨五點就起來開始自己的訓練。 后來,母親愛子心切,想讓他多睡會,就把鬧鐘悄悄關了,章金萊依然雷打不動,每天準時起床去練藝。 無人監督、無人督促,每日每夜如此,從未間斷。 很多年后,六小齡童感慨萬千:“這種自覺,完全是處于一種家族的責任感和義務,我要繼承父親的事業,實現哥哥的遺愿,所以我一定要演成真正的美猴王!” 他的努力并沒有被辜負,終于迎來了一個機會。 2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個把《西游記》搬上電視熒幕的,卻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 早在1978年,日本就拍攝了一部《西游記》,不過里面的唐僧是女的,扮演者還是一名女優,而且其他幾位主角也是流里流氣的,不太符合原著的劇情。 這無疑是對中國影視界的一記響亮耳光! 為此,中央電視臺決定拍攝一部中國人自己的《西游記》,而這個重擔就交給了楊潔導演。 別看現在《西游記》被譽為國產經典,在當年可是一個三無項目:無資金、無人手、無資源。 那時楊潔已經50多歲,加上身體還不太好,為了保證九九八十一難的真實感,每切換一個場景,西游團隊就要尋找新的拍攝地,不光踏遍了中國,就連泰國也幾乎被楊潔帶領的西游團隊橫掃了一遍。 如果只是單純的跋山涉水也就罷了,關鍵是取景地大部分都是未開發的荒郊僻嶺,走懸崖小路是家常便飯。 除此之外,西游記里有很多魔幻特效和吊威亞的鏡頭,當時大陸還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楊潔只好帶著攝影師去香港取經,現學現拍。 敲定了拍攝地后,楊潔正在為孫悟空的入選發愁,機緣巧合下,她來到了紹興的猴王世家。 六小齡童能夠進劇組,一要感謝父親的堅持,二要感謝楊潔的大膽用人。 這天正是大年三十,楊潔下了火車,被六齡童和六小齡童父子倆接到了家里。 一進家門,楊潔一眼就看到墻上掛了一幅畫,畫上周總理抱著一只“小猴子”。這個“小猴子”,正是六小齡童二哥小六齡童,可惜17歲時患白血病去世了。 于是,六齡童極力推薦自己的小兒子六小齡童,但楊潔并不在意,她皺了皺眉,因為六小齡童模仿的猴子雖然很像,但是少了一些神氣! 后來,經不住六齡童的連番轟炸,另外考慮到快到開拍時間,楊潔最終拍板相中了六小齡童,來出演孫悟空。 3 不過,一上戲,她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拍武打戲時,六小齡童老把別人腦袋打破,導致沒人敢與他演對手戲。 楊潔急了,把他叫過來問是怎么回事,六小齡童才吞吞吐吐地說:“自己有著600度的高度近視和200度的散光。” 楊潔哭笑不得,只得讓他戴上隱形眼鏡拍戲。 拍了幾段后,六小齡童又想打退堂鼓,覺得自己不適合。 相反,楊潔卻看出了他的靈性,就對他說,要演好猴子,必須先觀察猴子的一舉一動,明天劇組給你買一只猴子,你天天帶著。 這樣,六小齡童演了六年孫悟空,就養了六年猴子。 她還啟發他說:電視不同于戲劇舞臺,人們可以近距離地看面部表情,演的猴子靈不靈活,關鍵在眼神…… 而六小齡童為了演出孫悟空那種火眼金睛的感覺,每天晚上他就點很多蠟燭,把所有燈都關掉,然后眼睛跟著火焰走。 不拍戲的時候就去看別人打乒乓球,眼睛跟著乒乓球走,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 最后隨著不斷的苦練,他的眼睛開始有神了,也有戲了,將孫悟空的犀利眼神給演出來了,將這個角色塑造的非常成功。 4 當然,最難的還是沒錢。 根據楊潔的回憶,西游拍到一半就已經花光了臺里的資金。屋漏偏鋒連夜雨,因為演員軋戲,楊潔臨時替換了唐僧的扮演者,大量鏡頭需要進行補拍。 之后,更有人反應西游劇組亂花錢,專門游山玩水:“怎么還跑到泰國、印度去拍了?國內沒玩兒夠,又跑國外玩兒去了?” 為此,中央相關部門還派來調查組,一筆一筆查賬。 幸運的是,調查組里也有正直的人,查著查著眼睛濕潤了:想不到《西游記》劇組為了省錢這么辛苦,這么拼命,全劇組只有一個攝影師,一臺攝像機。 回去后給領導匯報,臺里又拔了100萬過來,還添置了一臺攝像機。 然而,拍了15集,臺里再次要求停拍,原因是300萬經費花完了,沒有預算了。 消息傳到劇組,所有人都傻眼了,但楊潔卻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只要能找到一分錢,我們就要走到最后!” 于是,劇組全民總動員,人人都當推銷員。 最后,還是蜈蚣精、制片副主任李鴻昌,費勁周折聯系到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貸款300萬元解急。 但是,即使有了這300萬元,《西游記》也沒辦法徹底拍完。 楊潔只好忍痛甩下《險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等五集,匆匆結束。 千呼萬喚始出來,這部電視劇可謂耗費了無數人的心血和結晶,想不成為經典都難。 5 2016年,猴年春晚,大家理所當然應該請“孫悟空”出來表演。 不過央視卻沒有請六小齡童,于是遭到了他200多萬粉絲的圍攻,最后在粉絲的口誅筆伐下,央視不得不關閉評論。 接著,有記者采訪六小齡童:“您對沒能上猴年春晚有什么看法?” “到哪兒都是為人民服務,如果春晚有需要,我隨時可以過去。” 這一番回答,瞬間又讓他圈了不少粉,六小齡童也成功加冕“德藝雙馨”老藝術家稱號。 然而,六小齡童在《猴王世家》里的一句話似乎一語成讖:有些演員上了戲臺子,還真就下不來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六小齡童大談《七龍珠》。 “我們不要一味跟著某一些國家后面,去追他們的那種風格,把孫悟空都弄得髭毛炸鬼那樣的,叫什么《七龍珠》,這不是我們民族的東西。” 而且在個人社交媒體上,他反復強調自己從來沒有用過替身演員,似乎有意抹去別人的辛勞。 其實,我們都知道,拍某些危險的武打動作,用替身演員出場也是圈內的不成文規則,本來無可厚非,六小齡童的這一波操作就有點難看了。 6 不僅如此,為了強調自己飾演“孫悟空”的正統性,他開始不斷批評周星馳的《大話西游》。 “孫悟空和白骨精都談起戀愛來,孫悟空叫白骨精為晶晶,白骨精叫孫悟空為空空。人妖不分,是非顛倒,這樣的一些內容,侮辱了國粹,應該向全國人民謝罪。” 而且在一些高校的演講中,他指出:周星馳橫背著金箍棒的動作是錯誤的。 可能就是觀眾的過度崇拜,讓他有了一種莫名的自私感,還曾直言:“一千個觀眾心中,只有一個美猴王。” 其實,每個人對同一個角色,肯定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詮釋。就像唐僧這個角色,雖然中途換過3位演員,但最后也反響不錯。 誰都沒有見過真實的孫悟空,誰規定他就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談戀愛呢? 他甚至還說:“不能隨便翻拍《西游記》,就是用里面的名字和人物元素,都不行。” 結果,一邊自己反對將孫悟空這個角色商業化,一邊卻用孫悟空的形象去代言皮鞋,某不知名的網頁游戲,還有太陽能熱水器。 廣告中,六小齡童做出孫悟空的標志性動作,大喊:“領略不一樣的西游文化,俺老孫等你!” 與此同時,六小齡童還把西游文化與自己捆綁起來,2007年出了本《六小齡童品西游》,到了2010年,新瓶裝舊酒,直接把書名改成了《聽孫悟空說西游》。 里面的內容不外乎是百度百科、稗官野史、西游原文、成功學雞湯、個人經歷排列組合而成,并沒有多少文化價值。 而位于江蘇淮安的吳承恩故居紀念館,在大門外張貼著六小齡童的大幅照片。 不免讓人懷疑來到了六小齡童故居,而并非吳承恩故居。 7 不過,六小齡童的人設崩塌卻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早在《西游記》爆紅初期就已顯露端倪。 但這部劇的紅火,似乎與那個勞苦功高的大導演楊潔沒啥關系,反而師徒四人成為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師徒四人成名之后迅速膨脹,覺得不需要再依靠楊潔導演,于是成了六小齡童基于要擺脫的人。 就在楊潔籌備劇組去新加坡演出,為國爭光的時候,這'師徒四人'無一例外全部缺席了,他們請假去了濟南走穴賺錢。 經過這件事后,楊潔導演也明白了,戲拍完了,再參加什么活動就是演員的自由了,在利益面前都是以自己為重。 但在80年代那個沒啥資源的時代,可以說西游師徒四人都是楊潔一手奶大的孩子,但翅膀一硬就飛走不說,臨走之前竟然還踹了楊潔一腳,這讓她徹底寒了心。 最后,楊潔心灰意冷地說道:“今后不論上天堂下地獄,我都不會和他們走一起。” 有趣的是,風水輪流轉,后來《西游記》準備拍續集。 這下六小齡童可是坐不住了,可是之前那樣對楊潔導演,又該怎么樣才能讓人家在用他呢? 一個辦法:“哭。” 楊潔:“他們哭著跑來求我。” 但同樣的,拍攝結束后,他們又恢復了以往的姿態,和楊潔之間更是再無聯系。 而真正讓網友憤怒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2017年在楊潔導演的葬禮追悼會上,六小齡童只寥寥數語表達了自己對楊潔的感激與惋惜之情,之后便給自己的電影做宣傳。 甚至在“沙師弟”閆懷禮的忌日當天,還放大了一條微博宣傳自己的新作。 8 在《六小齡童做了什么事引來這么多的筆伐》和《為什么很多人一邊倒地評判六小齡童》等話題中,引來了2萬個惡評的關注,瀏覽量接近上億。 六小齡童之所以遭到這么多公眾輿論的圍攻,也恰恰因為他自己多年來不遺余力地造神運動。 幾年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六小齡童曾坦言:“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演了孫悟空,而我不是孫悟空。” 的確,孫悟空本身的魅力加之六小齡童的表演,86版《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已經成為中國影視藝術史上無需置疑的經典。 然而這也就意味著,六小齡童要么徹底放下孫悟空帶給他的榮耀重新出發,要么在大圣的陰影里越陷越深。 而六小齡童后來也扮演過玉帝老兒,他終于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成也孫悟空,敗也孫悟空,六小齡童從萬人寵到萬人嫌,都是自己一手選擇的結果。 歸根結底,一個人的成就,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奉獻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