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在德國萊比錫書展“世界最美的書”頒獎現(xiàn)場上,一本來自中國的線裝本圖書引得不少觀展人駐足拍照、探討、研究,中國傳統(tǒng)圖書的材質(zhì)和裝幀效果成了他們最好奇的地方:它近似正方形,直排格式,采用線裝的方式,將紙張集束成手感柔和的書本。書脊和地腳印著紅色文字和圖繪,像是對內(nèi)容的一個簡介。灰色裝訂線左邊留出的尾部特別寬,以至于可以容納四本迷你書,你可以用手指尖,快速翻撥那些書頁,上面還有漫畫面孔,看著像是字符一樣。在書的內(nèi)文中,文字與圖案之間輕松、從容的互動令人印象深刻。
這本書,便是獲得德國萊比錫2016年“世界最美的書”唯一金獎的《訂單——方圓故事》。
這是繼2004年《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獲此殊榮后,中國圖書時隔12年再獲金獎。喜報傳來,國內(nèi)圖書裝幀界為之振奮。而這本書的設計者,正是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副教授李瑾。
德國萊比錫書展是世界最大的圖書交易及博覽會之一,每年展會到場人數(shù)達42萬以上。1991年起,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在萊比錫書展上舉辦“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活動,代表了當今世界圖書裝幀設計界的最高榮譽,每年都會吸引全世界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頂級圖書設計藝術家參選。德國萊比錫主辦方每年僅發(fā)出一個金獎,如當年的參賽作品未能達到標準,則該獎項空缺,含金量之高得到全球文化出版行業(yè)的普遍認可。
今年“世界最美的書”組委會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共收到來自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參評作品近600件。國際評委團經(jīng)過精挑細選,最終推選出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4件作品榮膺2016“世界最美的書”稱號,中國選送的《訂單——方圓故事》獲得金獎。
小故事,大情懷
這本“世界最美的書”,講述了關于“方圓工藝美術社”的點滴故事。
《訂單——方圓故事》的作者呂重華是西安一家個體美術書店——方圓工藝美術社的掌柜,書中記錄的,也正是這家書店30多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以書店收存了多年的訂單及與出版社的往來信件為切入點,講述書業(yè)人的故事與感悟。
書名“訂單”,源起也正是因為訂單。在傳統(tǒng)的圖書發(fā)行體系里,書店需要根據(jù)讀者的需求不斷更換書品,少不了給出版社傳真訂單需求,自2002年起,美術專業(yè)出身的呂重華每簽署一份訂單,落款時不加蓋公章,而是畫一幅漫畫自畫像,十多年來,積攢下來已經(jīng)有上萬張,兩尺多厚。這些手寫的圖書訂單,是在早些年書店與出版社之間業(yè)務交流最密切的重要工具。
封面封底用竹席做皮,書頁質(zhì)地柔軟,在裝訂線的另一側(cè)還有許多被切割開的小頁。最有趣的是書中隨處可見表情不一的光頭人像,那是書的作者自己繪制的漫畫自畫像,每一張表情均不相同,或笑或嗔,十分有趣。這也成為作者當時心情的記錄。這就像如今的微信表情包,喜怒哀樂都有所表達,只有相似的,沒有相同的,成為方圓書店的一個品牌標識,以至于那些跟他從未見過面的出版社發(fā)行人員,都能在圖書訂貨會上一眼認出他。
書籍的文字部分既有從左到右的橫向書寫,也有從右到左的縱向書寫。對文字和繪圖作視覺安排的原則,是能讓兩者只是以其不同的形態(tài),便可達意,整頁紙本身反而變得好像處于一種旁觀、模糊的狀態(tài)之中——其上沿、裝訂邊界邊距闊大,對印刷部分與留白部分之間的關系控制得宜,看上去,整頁紙自己倒像是一個超級字符。書頁實際是折疊過來的,里面增添了額外的內(nèi)容,需要裁開來讀,像是一個未被剝開的水果。
《訂單——方圓故事》的視野也許并不算廣闊,就是“方圓”時至今日兩代經(jīng)營者的所見、所聞、所感,但在字里行間有許多對書業(yè)的感悟,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堅守中國書籍的文化精神
方圓工藝美術社是西安最早的美術專營個體私營書店,不少西安人學畫之初的美術資料都來自方圓,它承載著學畫人幾代人的記憶,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李瑾。而這,也是她以方圓書店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的初衷之一。李瑾坦言,“如今實體書店日益消亡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時候選擇出本不掙錢的書說好聽是勇氣可嘉,現(xiàn)在是因為獲獎它飽受贊譽,如若沒有獲獎它又將變成多少人的笑資。我希望通過我的設計能幫助到以書店為生的這一家人,如果這樣讓更多的人理解做書店的不易,我也算為實體書店能消亡得慢一點做了一點實事。”
設計這本書的時候,李瑾遇到了很多困難。上萬張原始訂單資料梳理和設計問題便是其中之一。
大量原始訂單有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特有的氣質(zhì),但對設計來說,相似訂單一起出現(xiàn)時總避免不了視覺疲勞。李瑾幾易其稿,最后在書籍結(jié)構上找到突破口,決定把文字和訂單分開,整體書分左右兩部分,文字在右占據(jù)主體部分,上千自畫像則被分成4本小書,出現(xiàn)在書的左邊。4本小書通過手指的翻動形成動態(tài)展現(xiàn),轉(zhuǎn)移閱讀視點有效削減了單調(diào)引起的視覺疲勞。
李瑾說:“設計初期,我一直堅決拒絕放與書主體無關的內(nèi)容,有選擇地刪除不合主題的內(nèi)容與照片。但最后它由一本方圓書店故事和訂單的簡單記錄,后來加入了全家族的故事及書店的歷史照片,甚至呂老板父親的油畫作品、夫人的油畫作品、孩子的涂鴉作品、他個人印章、收藏展示,我沒想到我一直拒絕的內(nèi)容最終都被我加了進去且沒有破壞全書的節(jié)奏。我做到了我個人設計生涯的一次突破。對書籍設計的容量又有了全新理解,這是我做此書的最大收獲。”
這次參加萊比錫頒獎,李瑾在書展中看到中國最美的書與世界各國最美的書放在一起陳列展示,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同行和讀者翻閱時,她為中國設計師能傳遞亞洲書卷精神感到自豪,并增添一種漢字文化能立足于世界書籍藝術之林的自信心。
李瑾表示,雖然中國整體書籍出版水平與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從2004年開始,上海組織“中國最美的書”同時參加世界最美的書這一國際賽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設計師的熱情與中國書籍設計水平和觀念的提高。
裝幀藝術是一個傳統(tǒng)的行業(yè),裝幀不光需要設計專業(yè),也需要印刷專業(yè)、材料學和流通、發(fā)行等等部門的環(huán)節(jié),才能夠完成裝幀整個的流程。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在談到裝幀藝術時直言,裝幀這樣一個過去靠紙質(zhì)媒介作為主要構成元素的傳播媒體,今天面臨的情況,遠比我們過去想象的要困難得多。“高等學校應該怎么教裝幀藝術,應該怎么去研究,都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思考。裝幀的技術、裝幀的材料都應該適合今天的發(fā)展。我們的教學更應該走在前列,讓我們的圖書更有質(zhì)量、更有內(nèi)涵、更有感染力、更有宣傳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