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歲的退休老教師去世了,彌留之際,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社區網格員發現異常后立即通知學校,學校工會一邊破門將老人送到醫院搶救,一邊安排人尋找老人家中的電話本。老人有個兒子,多年前去了國外,這件事情一直是老人的驕傲,常常有分寸地在熟人面前不經意地流露出來,但后來緘口不談。逢年過節工會領導登門慰問,順便問及老人的兒子怎樣了,老人也只是淡淡地說“還好、還好”,此后再來慰問的人也絕口不提了。 陳舊的電話本找到了,但是空號。學校成立了治喪委員,遵守教委的指示,為老人舉辦了簡單而不失莊重的葬禮。 老人住院搶救和治喪過程中,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校工一直忙前忙后為學校分憂。老校工不是學校的編制,甚至臨時工都不是,是學校外包食堂的一個雇工的父親,因為食堂需要打雜的,雇工就把他的父親接來一起給老板打工。工資不高,但父子倆朝夕相處有個照應,食堂下班后,爺倆就熱一下食堂的剩菜,再另炒一碗自己喜歡吃的菜,然后在空曠寂靜的校園里對酌,儼然就是這個大莊園的主人。門房保安羨慕得不行,要不是制度規定當班時間不允許喝酒,保安就差伸手去搶杯子了。 過去不少老師以為去世的老教師生前一定很幸福,但看看老教師的晚年的光景,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羨慕得目光投向了老校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