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會發生了兩次重大變遷:第一次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鄭州商城控制了中原腹地東部,二里頭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導地位;第二次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偃師商城取代二里頭都邑主導洛陽盆地,二里崗文化的精英舍棄了二里頭都邑。廣域王權國家的都城從二里頭都邑轉移到鄭州商城的重大事件,不是二里頭文化精英階層的遷都,而是下七垣文化(漳河型文化為主體)的精英階層主導了“改朝換代”,并與文獻上夏、商王朝的更替最為擬合。 一 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政治地理背景 鄭州、洛陽、安陽一帶是夏商時期王都所在地,屬于中國古代廣義中原的腹心地帶。廣域王權國家的中心從偃師二里頭都邑轉移到鄭州商城的過程中,鄭州、洛陽一帶是廣域王權國家的活動中心,屬于文化景觀和政治地理上的中原腹地。(圖一)洛陽盆地東部在公元前18世紀形成廣域王權國家的活動中心,偃師二里頭超大型都邑在政治、軍事、文化等人文因素的驅動下營建,集聚了嵩山南北大范圍的人群和資源。二里頭都邑及二里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可識別為四個連續的考古學文化期別,二里頭文化三期時二里頭都邑呈現出繁榮昌盛的人文景觀。學術界對二里頭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導地位的時間有多種認識,最早的是二里頭文化三、四期之間,其次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晚段之間,最晚的是二里頭文化四期之末。無論二里頭都邑在上述哪個時間失去中原腹地主導地位,二里頭文化四期都是討論中原腹地文化互動、聚落演變及其反映的社會變遷的關鍵階段。 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四期呈現出多元文化傳統共存、融合的面貌,除了輝衛文化傳統外,下七垣文化傳統(以漳河型文化為主體)和岳石文化傳統明顯增加,并且特征鮮明。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四期的某個時間失去中原腹地的主導地位,此后立即或略晚在二里頭都邑東北6公里左右營建了偃師商城第一批宮殿建筑和宮城。二里頭都邑所在的洛陽盆地相當于王都直接控制的王畿區域,是二里頭都邑代表的廣域王權國家活動的核心地理空間。與二里頭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導地位及此后偃師商城的興起相呼應,二里頭文化四期及此后的一段時間,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文化深度互動、聚落劇烈變遷、社會深刻重組,區域聚落的數量明顯減少、規模總體趨小。 嵩山東北麓滎陽西部的重要關口(后世或稱成皋或稱虎牢)向西可進入洛陽盆地,滎陽、鄭州、新鄭一帶是二里頭都邑的東方門戶,二里頭文化三期時該區域分布著新鄭望京樓、滎陽大師姑等多座城邑,鄭州黃委會青年公寓一帶(鄭州商城宮殿宗廟區)也形成了大規模的居民集聚區。不晚于二里頭文化四期(洛達廟晚期)鄭州商城最早一批宮殿和小城(宮城)肇建,也開啟了二里崗文化的形成階段,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在這段時間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程度的重合,是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的過渡期。此后不久的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過渡期晚段,新鄭望京樓、滎陽大師姑等二里頭文化城邑也響應鄭州商城的營建而發生了重大變化;與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四期的某個時間失去中原腹地主導地位相耦合,鄭州商城此時逐漸獲得中原腹地的主導地位。 從洛陽盆地北渡黃河可直達太行山東南麓山前平原地帶,太行山東南麓在二里頭文化三期主要分布著具有濃郁地域特征的輝衛文化(或稱下七垣文化輝衛型)。從洛陽盆地西溯黃河即可直達晉西南地區,該地二里頭文化三期主要分布著具有濃郁地域特征的東下馮文化(或稱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輝衛文化、東下馮文化都分別與二里頭文化頻繁深度互動,太行山東南麓和晉西南都營建有二里崗文化早期城邑,兩地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文化互動、聚落演變及其反映的社會重新組織過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社會重新組織的過程中,距離二里頭都邑稍遠的太行山東麓腹地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為主體)、豫東魯西南地區岳石文化(以安邱堌堆類型為主體)也都深度參與其中。這個過程中最活躍的地理空間是嵩山東北麓(鄭州地區)和洛陽盆地,其次是屬于中原腹地外緣的太行山東南麓和晉西南地區,距離中原腹地較遠的區域活躍度較低。(圖一)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大變局中,是以二里頭都邑及其王畿區域洛陽盆地為坐標的。因此,筆者按“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和“中原腹地”兩個政治地理空間層次,從文化互動和聚落演變兩個方面,討論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會變遷。 二 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的社會變遷 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是二里頭四期文化互動最頻繁、聚落變遷最劇烈的兩個區域之一,該階段二里頭都邑先后失去中原腹地及洛陽盆地的主導地位,偃師商城獲得了洛陽盆地主導地位。討論中原腹地的政治地理中心從二里頭都邑轉移到鄭州商城過程中的社會變遷,需要首先探討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在二里頭文化四期的文化互動和聚落演變。 二里頭文化三期二里頭都邑開始與太行山東南麓有明顯的交流,二里頭文化的主要器類大口尊、圓腹罐等在太行山東南麓輝衛文化中廣泛流行,太行山東南麓輝衛文化風格的鬲、晉西南東下馮文化風格的鬲也開始出現在二里頭都邑。二里頭文化三期二里頭都邑與周圍區域文化互動的過程中,顯示出以輻射周邊文化為主、匯聚周邊文化為輔的模式,反映出典型二里頭文化強大的輻射力,匯聚力則不太突出。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開始,二里頭都邑與周邊區域的交流與互動明顯增加。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有一股顯著的潮流,下七垣文化傳統(以漳河型為主體)的鬲出現在二里頭都邑,岳石文化傳統(以安邱堌堆類型為主體)的紅陶篦紋深腹罐廣泛出現在二里頭都邑。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二里頭都邑呈現出多元文化傳統共存、融合的面貌,即二里頭文化傳統為主體,輝衛文化傳統和東下馮文化傳統常見,特征鮮明的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為主體)傳統和岳石文化傳統(以安邱堌堆類型為主體)器物明顯增加。二里頭文化四期二里頭都邑與周圍區域文化互動的過程中,二里頭文化對周邊文化的輻射逐漸停滯,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為主體)傳統和岳石文化傳統(以安邱堌堆類型為主體)則以“嵌入式”匯聚到二里頭都邑。從二里頭文化三期到四期,二里頭都邑與周邊區域文化互動的模式和程度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并且從二里頭四期早段到晚段這種變化趨勢逐漸升級,反映了二里頭文化逐漸喪失中原腹地主導地位的態勢。 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三期營建了宮城城墻,宮城面積約10.8 萬平方米,形成宮城為核心、宮城周圍“井”字形道路界隔的九宮格式布局,整個都邑的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左右,都邑建設形成定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二里頭都邑仍有大型宮殿建筑在興建,沿襲了此前二里頭文化三期形成的總體布局,各類設施完備,沒有明顯毀棄的跡象,表明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仍然作為超大型都邑運行。此外,二里頭都邑二里頭文化四期的銅器墓是最多的。如此,僅孤立地從二里頭都邑四期的布局、高規格設施和墓葬的視角討論和分析都邑性質,很難看出變化,需要結合文化構成的變化及宏觀文化格局來探討。 二里頭都邑缺乏典型二里崗下層風格的遺物,二里崗下層二期C1H17 風格的遺物幾乎不見,二里崗上層一期風格的遺物也并不多見;直到白家莊期,二里崗文化傳統的典型器物才稍微多些。這些情況說明二里頭都邑所在地與二里崗文化的互動很不活躍,二里崗文化形成初期并沒有主動在二里頭都邑所在地發展。與二里頭都邑所在地情況迥異的是,其東方約6公里處在二里崗文化形成過程中拔地而建偃師商城,其文化面貌與二里崗文化最初階段以來在總體風格上保持一致。偃師商城第一批宮殿建筑和宮城的營建是二里頭都邑失去洛陽盆地(此前的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主導地位的直接表征,年代相當于二里崗下層一期的某個時間。偃師商城罕見二里頭文化四期風格的遺存,其肇始階段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多元文化傳統,遺跡和遺物明顯開始增多的時間介于二里崗下層C1H9 與C1H17 之間。這些現象說明在二里頭文化向二里崗文化過渡階段的某個時間,偃師商城取代了二里頭都邑主導洛陽盆地,這是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社會發生的一次重大變遷,這次變遷發生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中間。在偃師商城取代二里頭都邑主導洛陽盆地之前,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鄭州商城在二里崗下層一期之初呈現出多元文化互動的耦合,這種耦合反映了鄭州商城已經獲得中原腹地的主導地位。鄭州商城的肇建年代不晚于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并在肇始階段呈現多元文化傳統的格局,加之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明顯呈現多元文化傳統的景觀,表明二里頭都邑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某個時間失去了中原腹地主導地位。 二里頭文化四期與二里崗文化一期(二里崗下層一期)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如果以二里頭文化四期為尺度考察中原腹地的文化格局和社會發展,該階段的國家和社會發生了兩次重大事件。第一次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某個時間鄭州商城控制了中原腹地東部,二里頭都邑仍然穩定使用了一段時間。第二次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某個時間偃師商城取代了二里頭都邑主導洛陽盆地,二里崗文化的精英舍棄了二里頭都邑的資源,在其附近營建新的中心城邑。 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二里頭文化四期風格的聚落較多,沿襲的是二里頭都邑控制的聚落。偃師商城營建之后,整個洛陽盆地(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僅有稀疏的二里崗文化早期風格的聚落,二里崗文化聚落比此前二里頭文化聚落的數量明顯減少、規模明顯縮小。可見,二里崗文化精英的策略是逐漸放棄二里頭都邑,重心是營建新的偃師商城來控制洛陽盆地(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對整個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沒有采取主動全面占據的方式。 三 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會變遷 嵩山東北麓一帶是二里頭都邑的東方門戶、也是鄭州商城的王畿區域,是二里頭四期文化互動最頻繁、聚落變遷最劇烈的兩個區域之一。屬于商代早期腹地外緣的太行山東南麓和晉西南地區,都可與二里頭都邑及此后的偃師商城直接溝通,這兩個區域的二里頭四期文化互動頻繁、聚落變遷劇烈程度僅次于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和鄭州商城王畿區域。因此,以二里頭都邑及其王畿區域為重心探討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會變遷時,鄭州商城王畿區域、太行山東南麓、晉西南地區也是應當依次討論的重點區域。(圖一) 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某個時間開始,鄭州商城電校H6、化工三廠H1、南關外下層、二里崗C1H9等單位的文化面貌呈現出多元文化傳統的現象,即外來的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為主體)、岳石文化(以安丘堌堆類型為主體)和輝衛文化與本地二里頭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傳統交流、共存、融合的局面,中原腹地處于二里頭文化向二里崗文化過渡期。與此同時,鄭州商城開始營建最早的宮殿宗廟建筑及宮城,開啟了鄭州商城取代二里頭都邑主導中原腹地的過程,中原腹地成為人群交流和文化互動的關鍵區域,形成了作為廣域王權國家都邑的鄭州商城。此后鄭州商城王畿區域聚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廣泛的整合與重組。望京樓城邑、大師姑城邑等響應鄭州商城的營建而重新修建或改造,望京樓城邑的布局更加規整,且與鄭州商城的規劃理念一致;大師姑城邑則趨于衰落、逐漸淪為普通環壕聚落。這些現象反映了鄭州商城代表的國家和社會控制了此前二里頭文化的若干重要城邑,牢固控制了周圍的王畿區域。 太行山東南麓發現有輝縣孟莊輝衛文化城邑,焦作府城亦有豐富的輝衛文化遺存,輝衛文化與二里頭文化的交流特別顯著,二者應是盟友關系。鄭州商城主導中原腹地之后的二里崗文化早期,太行山東南麓重新營建了府城商城;孟莊輝衛文化城邑發現有豐富的二里崗文化遺存,并且發現有高規格的二里崗文化銅器墓。這些現象表明二里崗文化早期對太行山東南麓的中心城邑重新進行了確認和控制。太行山東南麓的基層聚落罕見二里崗文化早期風格遺物,說明二里崗文化早期對太行山東南麓基層聚落的直接影響不大,鄭州商城主導的國家對太行山東南麓的基層社會并沒有直接控制,主要通過府城商城、孟莊商城等區域性中心城邑控制太行山東南麓。 晉西南地區發現有垣曲古城、夏縣東下馮兩處東下馮文化環壕聚落,東下馮文化與二里頭文化的交流特別顯著,二里頭都邑應當直接控制東下馮文化。鄭州商城主導中原腹地之后的二里崗文化早期,晉西南地區重新營建了垣曲商城、東下馮商城。這些現象表明二里崗文化早期對晉西南地區的中心城邑重新進行了確認和控制。晉西南地區的基層聚落罕見二里崗文化早期風格遺物,說明二里崗文化早期對晉西南地區基層聚落的直接影響不大,鄭州商城主導的國家對晉西南地區的基層社會并沒有直接控制,主要通過垣曲商城、東下馮商城等區域性中心城邑控制晉西南地區。 鄭州商城代表的國家控制了二里頭文化、東下馮文化和輝衛文化的故地,并在這些新控制的地域形成了新的二里崗文化。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文化為主體)故地作為鄭州商城精英的主要來源,依然繼承舊有的文化傳統,被新國家牢牢掌控。岳石文化(以安丘堌堆類型為主體)故地作為鄭州商城的東方盟友,保持著舊有的文化面貌,說明在二里崗文化早期二者依然保持著“非侵入式”關系。 鄭州商城的肇建及二里頭都邑的廢棄都是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文化為主體)和岳石文化(以安丘堌堆類型為主體)涌入的結果,二者代表的外來精英階層主導了國家、社會和文化的重新組織。廣域王權國家的都城從二里頭都邑轉移到鄭州商城,不是二里頭文化代表的精英階層的遷都,而是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文化為主體)和岳石文化(以安丘堌堆類型為主體)代表的精英階層奪取了統治地位,是由外來人群主導的“改朝換代”。 四 結語 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社會重新組織的過程中,國家和社會發生了兩次重大變遷。第一次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段鄭州商城控制了中原腹地東部,二里頭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導地位。第二次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偃師商城取代二里頭都邑主導洛陽盆地(二里頭都邑王畿區域),二里崗文化的精英舍棄了二里頭都邑而在其附近營建偃師商城作為新中心。中原腹地與鄰近區域在二里頭文化四期的文化互動、聚落演變及其反映的社會變遷,表明廣域王權國家的都城從二里頭都邑轉移到鄭州商城的重大事件,不是二里頭文化精英階層的遷都,而是下七垣文化(以漳河型文化為主體)的精英階層主導的“改朝換代”。這次“改朝換代”的重大事件,年代和地域上都與文獻上夏、商王朝的更替最為擬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