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訪者,她能夠工作,那說明她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結構;如果不愿意工作,不是因為身體原因的因素,而是因為情緒障礙不愿意工作,那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 比如一個大學生因為情緒問題不愿意上學,就待在家里,那可想而知這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像這樣的大學生晚上睡覺一般會很晚,通常晚上凌晨三四點才睡,然后睡到下午三四點鐘。一天也不知道能干什么,一天天就這么過去了。所以有沒有工作,有沒有穩定的社會結構是判斷來訪者有沒有社會資源的重要參照指標之一。 接下來,心理咨詢的治療目標是什么?在制定咨詢目標之前,要把干預、時間、頻率等因素考慮在內。如何緩解抑郁癥?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提到一個拖延癥的問題。來訪者的很多拖延行為都會引起情緒低落,然后通常會選擇上網來逃避當下所要做的,這樣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其實拖延就是一種逃避,但是這種逃避往往會加重抑郁。認知行為治療的力量在于行為改變。學會拒絕和學會尋求幫助,來訪者不知道如何操作就會壓力越來越大,會讓自己越來越覺得沒有能力。從而讓抑郁感增強。 行為的改變首先要進行心理教育。在認知行為治療里面是沒有秘密的,要探索什么導致她抑郁的?嘗試做一些行為實驗,如何拒絕領導的任務,這對她來說是一種性質的改變,不能直接告訴來訪者直接拒絕,要幫助來訪者理解如何恰當的拒絕。如果來訪者理解這部分,然后再選擇如何去選擇拒絕。 認知行為治療非常靈活,可以選擇如何去角色扮演,咨詢師可以扮演來訪者的領導,咨詢師在布置一些任務的時候,來訪者就用剛才探討的方式方法進行拒絕。在做行為實驗時,不是證明這個實驗是成功的,而在于幫助來訪者學習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對于抑郁癥病人來說,在行為干預上就是日常活動安排,抑郁癥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行為的退縮,退縮是緩解情緒壓力的。行為退縮也會把快樂的情緒屏蔽掉了。 來訪者對工作不滿意,想要辭職。其實對現在工作不滿意,是跟現在的抑郁狀態有關系的。問題沒有解決,換了另外一份工作,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出現的。咨詢師要明白,當病人出現在抑郁狀態時,不要做出重大的決定和選擇。哪些目標是作為治療目標的,哪些目標是需要放棄的。這兩點都要考慮在內。 抑郁的狀態下,更渴望有人能理解來訪者。人類能夠相互走近,是要暴露自己的脆弱性才能靠近的,很多來訪者不敢親近,主要是擔心暴露脆弱性而引發信任缺失。在做認知行為治療每周做一次,前面三到四次要進行心理教育,讓來訪者嘗試對問題的理解很重要。為什么以前很優秀,為什么現在不能適應目前這份工作?為什么會抑郁?為什么抑郁會加重?為什么抑郁狀態引發這樣的狀態?這樣的心理教育為后面治療來訪者問題提供了改變了理由,比如為什么要懂得拒絕他人?為什么要學會尋求幫助?為什么要主動去幫助? 很多認知行為治療師失敗的原因在于沒有進行前期的心理教育。有些來訪者之前很強勢,要她去完成一些作業的時候,他可能覺得自己做不好,又會選擇回避。從而繼續很難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要求。那么可以通過案例概念化來處理這樣的問題。案例概念化會預測在咨詢室里面能夠發生什么?咨詢師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就很重要了。將理論需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