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陸軍第1師團編制序列
一是四單位制師團.師團中的旅團、步兵聯隊,采用“二二制”的戰術編組,即1個師團轄兩個旅團,1個旅團轄兩個步兵聯隊(每聯隊轄3個步兵大隊,每大隊轄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及工、騎、炮、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如日本陸軍第1至12、14、16、19、20師團、近衛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第54至57、101、104、106、108至110、114、116師團。到了1944年后已無四單位制師團. 二是三單位制師團.1937年9月30日,為適應華北山地作戰,日軍第一次編設了一種新型的師團——三單位制師團。新設的師團在編制上與日軍的老師團不同,取消了旅團一級的編制.即師團轄1個步兵群(步兵群轄3個步兵聯隊)和騎、炮、工、輜重兵等聯隊。步兵群的番號數字,與師團的番號數字相同.如日軍第一個三單位制師團第26師團。26師團的步兵群,即為第26步兵群。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開始后,“三單位制”的師團又取消了步兵群這一級,而由師團直轄3個步兵聯隊及騎、炮、工、輜重兵聯隊。第21至53、61、66、71、79、107、108師團(第二次)、111、119至128、134至139、148、149、161師團
抗戰中期的師團劃分為甲、乙、丙、丁四種。 (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重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 抗戰后期,師團也分為甲、乙、丙、丁四種。 (1)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特設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1個野炮聯隊]與三單位制師團 日本在不斷的對外侵略擴張中,開始在我國領土上侵占或駐扎軍隊。如: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10月24日11時,日軍在占領平壤和黃海海戰得逞后,在水口鎮徒涉渡鴨綠江,乘勢把戰火燒到中國領土。28日,日第1軍第5師團奪占鳳城、寬甸,向奉天東路摩天嶺一線進攻;第3師團攻取大孤山、岫巖、析木城、海城;1895年后在中國臺灣組建日軍臺灣軍;1901年后在中國京津地區駐扎日軍華北駐屯軍,1919年在中國東北組建日本關東軍。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爭展開。 侵華日軍陸軍第1師團編制序列 1888年5月14日,東京鎮臺改稱第1師團,駐東京練馬區,隸屬東部軍區. 第1師團(東京)編成時編制 第1師團
師團長三好重臣中將(1888年5月14日任) 甲午戰爭1894年10月30日,日第2軍第1師團一部侵占貔子窩,此時,第1師團編成為: 第1師團
師團長山地元治中將(1890年6月7日任)
1904年5月26日,日俄戰爭中,第2軍第1師團,參加了金州/南山的攻堅戰。后被配屬于第3軍,參加攻克旅順的戰斗。此時,第1師團編成為: 第1師團
師團長伏見宮貞愛親王中將(1901年4月2日任)、松村奇本中將(1904年7月10日后繼任)
1936年2月21日,日本的陸軍省正式公布第1師團調往我國東北(黑龍江孫吳縣)的決定。隸屬第4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第1師團的主力被部署在孫吳、齊齊哈爾、北安,擔任東北北部的防御。1937年第1師團編成為: 第1師團師團長 河村恭輔中將(1936年3月23日任)孫吳(騎兵第2旅團留于國內) 歩兵第1旅團 歩兵第2旅團 騎兵第2旅團旅團長內藤正一(1936年3月7日任) 騎炮兵聯隊 野戰重炮兵第3旅團 1師團直屬部隊 橫須賀重炮兵聯隊(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注:要塞炮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