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成都,百年川地歷史講述“另一個中國” ——中國微觀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30年作品精粹,書寫見微知著的有情正史 近年來,新一線城市成都在媒體的聚光燈下,獲得廣泛關注。作為底蘊深厚的古城,成都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以往與城市史相關的書籍,多聚焦于沿?;蛉A中等地區,對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研究。世紀文景2020年7月推出的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寫史,將成都作為主要的描述和觀察對象,考察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變與不變,還原了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致入微地繪制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通過這種有情的敘事史,人們得以深入不同于其他地區的“另一個中國”。 30年四川蟋蟀之歌,升華鄉愁的解法 《顯微鏡下的成都》作者王笛是中國微觀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王笛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個文化家庭,1990年代初,為了在學術上尋求突破,已是副教授的王笛放棄了在四川大學的教職,赴美跟隨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羅威廉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完成艱難的學術轉型。王笛至今清楚記得當年赴美時離別故土的心酸。時隔將近30年,王笛自述“成都仍然是我夢魂縈繞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好像從未離開過這座城市……我生活之大部分,仍然與她密切相關,因為我每天都在研究她,探索她的一切秘密”。 通過近30年的深耕,王笛將故土之思升華為有情感、血肉和文學性的史學研究,既有冷靜的考察分析和宏觀問題的關照,又有動人的筆調和纖毫畢現的細節呈現。憑借這些研究,王笛兩度獲得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并且早在2000年初,就被譽為中國新文化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2018年,王笛出版《袍哥》一書,重申堅持了近30年的微觀史學術追求“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被媒體評價為“打開了中國的微觀史學”。 為大眾寫史 《顯微鏡下的成都》是王笛30年作品精粹,也是中國微觀史的入門讀物。全書結構縝密、層層遞進,清晰勾勒微觀史學的發展路徑:正文各部分體現了作者趨于微觀、偏向敘事的史學研究路徑,而附錄部分則收錄了作者較為宏觀、具有計量史學色彩的早期研究。這不僅呈現了作者的個人學術轉向過程,也是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過去30年發展路徑的縮影。 本著精選精編的原則,《顯微鏡下的成都》經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才最終編選成書。編選初衷與世紀文景致力于發掘出版物的公共性、倡導大眾學術的出版理念有關。文景希望,以普通大眾角度書寫的歷史,能夠被更多普通大眾看到。全書以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作為具體個案,構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微觀研究體系。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刻畫了小人物元氣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將無名之輩的鮮活生命寫入歷史舞臺,再現長期為人忽略的下層民眾生活。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成體系、有規模的集中成果展示,《顯微鏡下的成都》鉤沉檔案、小說、竹枝詞、地方志、口述史,綜合中日美三國文獻。史料豐富扎實,視野廣闊。在編選時也融入了作者王笛的最新研究。比如本書收錄了王笛與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唐小兵教授的全新未刊訪談,形成了兩代學者之間的代際對話。書稿還選入了數十幅珍貴圖片資料,大部分均首次作為史料披露及使用。圖像證史,栩栩如生。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使一個西南內陸地區的文化風貌躍然紙上。同時,本書第四部分關于麻將的研究也是首次結集出版。 從成都觀察“另一個中國” 《顯微鏡下的成都》將成都作為內陸城市的樣本,考察其特殊的社會轉型過程和傳統文化的延續性,觀察不同于北京、上海、漢口或廣州等沿海、華北及華中城市的“另一個中國”。全書聚焦街頭、茶館、袍哥、麻將這些具體而微的物質空間和文化現象,呈現它們在成都百年來所經歷的衰落與復興,通過闡釋在成都公共生活的常與變中,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延續性,把握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地方與國家之間的張力和互動。 在問題和方法論上,作者沒有止步于講好故事,從全書來看,作者發現大量的歷史細節是為進一步探索一些更為宏觀的問題,比如地方與國家的關系問題,西南地區與沿海及華中等城市相比的文化獨特性等。全書涉及社會史、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城市史、民俗等諸多方面,并不是傳統的中國史學研究。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又長期為歷史研究界所忽略,相關成果屈指可數。從史料的發掘程度、敘事的完整性和理論的自覺性來說,作者的研究無疑具有開創意義,可以說,通過這本書,作者開創了一種見微知著的敘事史學。 據悉,《顯微鏡下的成都》之后,文景還計劃出版王笛的《坐茶館》《布后街2號》《開放的史學》等多部新著。 著者:王笛 著 定價:59.80 出版時間:2020.7 出版社: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