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楊絳 這本書是錢鐘書先生于抗日戰爭結束后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以抗日戰爭為大背景,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并于1990年被拍攝成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圍城,究竟圍住了什么?人們為什么都想要沖進去?又為何要逃出來呢? 一、婚姻,不過一座圍城在方鴻漸身上映射著如今很多男人的影子:一面追求著喜愛的人,一面又不忍拒絕愛著自己的人;一面被喜愛的人傷害,一面卻又傷害著深愛自己的人。這樣的人自然是難以收獲美滿愛情的,所以在多方的糾纏之下,他不僅傷害了蘇小姐,也令唐小姐失望,最后與自己的準岳父家也撕破臉皮,生活突然變得無助。 “圍城”作為書名,在文中出現的次數不多。“圍城”第一次在文中出現,是方鴻漸的友人褚慎明說到的: '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像我這種一切超脫的人是不怕被圍困的。” 但想來此時的方鴻漸還尚未明白其中的含義,直到后來他與孫柔嘉相愛之后才明白,此時講的圍城,指的不過就是婚姻這座圍城。 城外面的是夢幻,城里面的才是現實。他奮不顧身地闖進圍城中,以為自己喜愛的是城內的孫柔嘉,其實一直向往的卻還是城外的唐曉芙。 張愛玲曾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到: “每個男人生命中都會有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頭上的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而對于方鴻漸來說,孫柔嘉永遠成為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而唐曉芙卻真真地成為他心中永不逝去的白月光。 二、職場,也是一座圍城隨著與岳父家關系的破裂,方鴻漸幸而得到前任“情敵”趙辛楣的推薦,可以前往三閭大學擔任教授。他自以為離開了上海這座令他神傷的“圍城”,殊不知,他又踏入另一個“圍城”。 這里的故事主要以三閭大學這個職場的明爭暗斗為中心,上自校長,下至職員、學生,都卷入了一場令人匪夷所思的人事糾紛。無論是職場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還是見不得光的陰謀詭計,令人發指的謠諑誹謗,三閭大學這個本應是傳道授業的神圣凈土竟成了這些文人墨客粉墨登場的舞臺,好不諷刺。 這本書不愧被稱為“新儒林外史”,活躍在這“新儒林”里的每一個人,雖然不再如舊社會般把八股文當作敲門磚,卻無不拾起自認為最美的面具,遮蔽他們自身原本丑惡的面孔,使出渾身解數去追求可笑的晉身之路。 錢鐘書先生通過方鴻漸的任教歷程,對當時的社會和眾生丑相進行了抨擊,其中就包括對上海洋化商鋪的腐敗墮落以及教育界中歸國留學生的丑惡面目的譏諷。 學校內教職工勾心斗角、相互傾軋、爭風吃醋,這種種丑象讓趙辛楣、方鴻漸十分反感和厭惡,于是他們倆決定先后離開。最終方鴻漸被學校解聘后,和孫柔嘉一同離開三閭大學,離開了他職場上的“圍城”。 對剛進入三閭大學的方鴻漸來說,那個許諾給他的教授職稱便是他心中的幻想。當他沖入這“圍城”中,現實上授予的堪堪不過一個副教授。幻想破滅,他離開了這座城,但最最荒誕的是,他又一次踏入另一座“圍城”,而這次,他是再也不愿走出來了。 三、人生,更是一座圍城故事的最后,方鴻漸辭職并與孫柔嘉及其姑母家徹底鬧翻,孫柔嘉回到她的姑母家,偌大的房子里卻只剩下方鴻漸一人,還有祖傳老鐘的聲音。 錢鐘書先生的諷刺是無處不在的,那只著名的祖傳老鐘,每小時只慢7分鐘據說是“很準”的鐘,這會兒已經是慢了整整5個鐘頭。 “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直到此時,獨自一人躺在床上的方鴻漸才發現,原來不僅婚姻是座“圍城”,職場是座“圍城”,其實他的人生更是一座“圍城”,是他究其一生都離不開的“圍城”。 “圍城”這個困境是貫穿于方鴻漸人生各個層次的。令他絕望的是,從婚姻不過是“圍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更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沖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 他累了,他放棄了,他再也不想逃出這可怕的“圍城”了,他就想像此時一樣,在床上永遠地躺下去…… 到這里,我想我們也或多或少知道文章開頭中問題的答案了。 所謂“圍城”,不就是分隔夢幻與現實的那座壁壘嗎?人們為什么都想要沖進去?無非是對人生充滿了無數的幻想與憧憬。那又為何要逃出來呢?不過是認清了現實,幻夢破滅罷了。 四、逃避,才是真正的圍城看完全書的每個人,都會在心底默默嘆息,好像心里一直壓抑著什么,只是不知道是嘆息方鴻漸悲慘荒誕的一生,還是在嘆息他身上的自己呢? 少年時鴻鵠之志到如今又剩下些什么?當生活中無數的雞毛蒜皮向我們撲面而來時,我們如方鴻漸一般進入自己的圍城。 人生處處是圍城,每個人都是方鴻漸。我們總希望能趕快逃離現在的圍城,卻恍然發現又進入了另一個圍城,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逃避,才是真正的圍城。 “圍城”這個困境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荒誕的鬧劇,我們窮極一生所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的確很有點悲觀,但對每一個愿意擁抱生活的人來說,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它的偉大,在于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荒誕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并接受這一點,那么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了。 方鴻漸的絕望并不在于“圍城”存在的必然,而在于他不斷的逃離與認清再次重陷圍城的無力感讓他沮喪。我們可以學會和這種荒謬握手言和,不必時時逃避,而是坦然面對,去擁抱所愛的明天。 愿每一個人都能用樂觀積極的心態看淡生活的荒謬,沖出心中的圍城,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