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常常有很多定數是無法預知想像的,松濤君認識一位網友,她絕對沒有想到的是20多年后會和范競馬先生說起有關學習唱歌的問題。 記得當年這位網友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時候,范競馬正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后到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研修聲樂藝術。因為課程需要,這位朋友做過一段時間范競馬的英文老師。 20多年后,范競馬已經是很受觀眾喜愛的著名歌唱家了。這位朋友也是聲樂愛好者,當然不會錯過機會去請教他關于唱歌的技巧問題,那是在高曼華老師的舊金山演唱會之后。 沒想到范競馬不僅僅歌唱得好,連講話也變得很有哲理。在談到唱歌的發聲方法時,他說一個人唱歌應該有多么大的力氣就用多么大的力氣,不必想用超過自己本身具有的氣力去唱歌更不要一味地追求大聲。 然的狀態下唱歌,才會有最佳共鳴,才會唱得長久。高音是用氣息使聲帶產生高頻率振動才出現的。和“吼”。 范競馬說:只有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唱歌,才會有最佳共鳴,才會唱得長久。高音是用氣息使聲帶產生高頻率振動才出現的。和“吼”完全是兩回事。有人說唱高音時用的氣力應該和唱弱音時相似,是有道理的。 他專門強調唱什么歌曲不需要“吼”,因為聲音有沒有力量,傳的遠不遠取決于用氣和聲音是不是集中,與嗓子使勁沒有關系。 這些說法的確有道理。他的這種點睛的說法能夠讓人反思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以至于可以糾正以前弄混了或者記不清的一些概念。例如高音和音量的關系,過去總覺得兩者像是一回事,至少是有種因果關系。音量大,音自然高。其實不是,物理學是這樣描述音量的強弱的:音量的強弱是由發音體振動時的振幅大小而決定的,也就是說聲帶的振動幅度決定音量的強弱。當振幅大時,音量就強;當振幅小時,音量就弱。對音高則是這樣說的,物體由于振動發出了聲音,振動頻率越高則音越高,振動頻率越低則音越低。 從生用理上去看,聲音的高低是在歌唱發聲后,聲帶振動頻率快慢所產生的。振動得快,聲帶開合的次數多,頻率越高,則聲音越高,反之就低。 強音有音量上的強音,更有許多是感情強音、語言強音,這就不是光有大的音量所能表達的。在表達激動的語氣、強烈的感情時,用小聲表達常會比用大音量表達收到更好的效果。 真要好好謝謝范競馬先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小貼士 范競馬祖籍無錫,1958年4月24日生于重慶,長于涼山。范競馬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實驗小學就讀。1977年,范競馬成為四川音樂學院在西昌地區唯一被錄取的學生,師從蘭幼青。198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1984年,在中央電視臺首屆“電視青年歌手大獎賽”中,榮獲第二名。同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沈湘。隨后獲美國紐約朱利亞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于朱利亞歌劇中心深造,師從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科萊里。 范競馬曾被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譽為“近十年來歐洲罕見的男高音。”多年來,他一直活躍在國際歌劇舞臺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