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這個詞,大家肯定都很熟,它既可以用來指物,也可以用來喻人,表達的是一種珍愛之情。但是,你知道“寶貝”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嗎? 對,并沒有什么稀奇的,它就是指“貝”,珍貴罕見的貝殼就是“寶貝”! 也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貝殼雖然漂亮,但價值也就一般,這樣的一種東西,卻衍生出了“寶貝”這樣貴重的詞,未免有點不可思議。但實際上,貝殼在我國早期社會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早在山頂洞人時期,貝殼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成為了原始人不多的配飾之一。在不知金屬為何物的原始社會,五彩斑斕的貝殼可以說是最珍貴的東西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到了商代,貝殼開始被當做錢幣使用,成為早期商品經濟中商品交換的媒介。 貝殼作為貨幣的歷史很短,但將貝殼作為一種裝飾,卻流傳至今而不絕。這些色彩絢麗的海底生物,除了通過簡單打磨制成惹人喜愛的天然工藝品,還可以精雕細琢成更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貝雕,不僅僅是惹人喜愛,更令人驚艷! 所謂貝雕,就是選用絢麗多姿的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貝雕手法主要有平面浮雕、立體雕、通雕和沉雕,成品可做成浮雕形式的貝雕畫,也可以雕成各種用具和擺件,如酒具、擺件、掛件、項鏈、胸飾等,其精美華麗不亞于玉石。 貝雕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只不過那時候叫不叫貝雕,而叫“螺鈿”。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這種工藝而至今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 新時期的貝雕,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眾家之長,結合螺鈿鑲嵌的工藝特點,創作出不少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的作品,揭開了貝雕工藝史嶄新的一頁。 貝雕,這種神奇的技藝,巧妙地將人與海結合起來,是海的綺麗與人的智慧的結晶,其精致華美、斑斕多姿,無愧為貝類工藝品中的陽春白雪。 合作投稿:service@hzxrwc.com 官方網站:www.accweb.cn |
|
來自: 昵稱7096541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