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古代社會老百姓,在田間地頭或日常交流中,形成的一種以生活經驗為主,以個人智慧為輔的文化形式。實際上俗語不僅是農村地區的俚語,而且也是城市居民茶余飯后的俏皮話。雖然俗語看起來非常淺顯易懂,但如果仔細琢磨,實際上蘊含了很多道理。 由于生活環境以及語言習慣,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老百姓,創造出來的俗語也獨具地域特色。相對而言,北方俗語較為粗獷,而南方俗語則擁有細膩的質感。 “北方的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門不是門”,就是一句具有地域文化氣息的俗語。 第一、北方的女人不是人生活在北方地區的老百姓,在天寒地凍的氣候環境影響下,很多人的性格都非常火爆。而且他們善于用較短的語言,去表達較為深刻的生活意義。雖然北方俗語和文化內涵不高,但是卻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所謂的大道理俗語化,單從這一點來看就特別值得傳承。 在幾十年前的北方農村地區,曾流行著一句“北方的女人不是人”的俗語。 乍一看這句俗語有比較濃郁的貶義色彩,事實上從“不是人”這三個字去看,就已經說明了北方女人的家庭地位。因為在當時社會中,女人的地位非常低。 她們不僅沒有話語權,而且只能安分守己的相夫教子。尤其是在古代社會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北方女性不僅不能拋頭露面。如果丈夫沒在家的前提下,即使來客人也不能出面接待。 這其實就是不受重視的一種體現,當然這句俗語,也是北方男人對家中妻子的一個常見稱呼。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對北方女子的贊美,這兩種截然不同觀點令人十分費解。如果能夠從這句俗語的實際意義去分析,可以發現在古代社會北方民風十分彪悍,即使是女人也要和男人一樣參加勞動。所以才會有“北方的女人不是人”的說法。 第二、南方的門不是門南方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山清水秀、綠樹成蔭。尤其是在一些江南水鄉,更是可以看到很多臨水而建的房屋。自古以來南方人在建造房子時,都會習慣性的在房子背面留一個后門。這個后門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方便取水或傾倒垃圾。 但是在家中來客人的時候,絕對不能從后門進入廳堂。因為在南方的風俗習慣中,如果讓客人走后門就是極大的不尊重。 所以無論是親屬還是朋友來做客,主人都會非常熱情的從前門將他們迎入家中。這其實就是“南方的門不是門”俗語的本意。 按照現代社會的風俗來看,走后門其實就是一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或者說使用不當手段謀取利益。 所以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一提起走后門都是不光彩的事情。只有在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時才會走后門。 “北方的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門不是門”,不僅體現出了地域上的差異性,而且也彰顯出了南北文化的差異。 如果從南北兩地的建筑風格來看,北方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只有前門。這可能與當地的氣候有關系,因為北方地區常年刮西北風。 如果開一個后門就會導致房子透風,這樣在冬季的時候屋子里就會特別冷。而生活在南方地區的老百姓,由于一年四季都可以感受到溫暖如初的感覺。并且很多房子都是臨水而建,所以開后門對他們的生活更加方便。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這句俗語已經過時了,但是卻充分體現出了南北差異。粗獷豪爽的北方人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北方地域文化。而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南方人,則有著如水一般的性格和文化習俗,這對于文化多樣性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結 語俗語是流行于民間的語句,雖然相比較于文學作品而言,所以就像登不上大雅之臺的下里巴人。但大家卻不能否認俗語文化的作用,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獨特的俗語,這就說明俗語文化在古代社會非常流行。 “北方的女人不是人,南方的門不是門”,這句俗語雖然看起來并不雅觀,甚至還充滿了比較強烈的貶義。但是作為老百姓創造的文化形式,其實完全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如果能夠深入理解這句俗語的內涵,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發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