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上次說了衙門內的護印大仙,咱今個噴衙門的門和走后門的由來等。 現在的衙門其實在早期不叫衙門的,叫牙門。以前啊,人們衣不遮體、戰亂較多,也沒有現在的高樓林立,城中村的粉色彩燈小屋。都是打個庵,弄個棚再圈起來就是你的地盤,就可以在這繁衍生息,在門口放置一些猛獸的牙。后來人多了,有組織了,就成了軍隊,在軍營門口放這些東西。這門就叫牙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爭頻繁、軍政合一,便在牙門內的軍營里處理民政事務。唐朝以后,人民生活穩定了,安居樂業了,不在放牙了,放一些狼牙棒,柵欄等之類的,“衙門”一詞廣泛流傳開來。北宋以后,多數人所知道的就只有“衙門”了。衙役,顧名思義就是“衙門里的差役”,又被老百姓尊稱為“公差”。 在古時,新官上任或者說是上級領導來視察工作,就在1(視頻在主頁里面)這個地方下馬,本地官員拿著鮮花,拍著列隊站在2這個地方歡迎領導握手,扣頭里。這個地方的門就叫做儀門。明清衙署第二重門通稱儀門。儀門既為禮儀之門,平常是不開的,因為平時沒有那么多禮。 這時有人說了,咋進去,古人又不是孫悟空,進錘子個門啊。別急……聽咱慢慢扯,參觀過衙門的都朋友們知道,儀門兩側還有兩個門,人們進出府衙,走的是東側便門。 儀門的西側還有一個門,平時基本上也是不開的,只有審犯人的時候把犯人從牢里提出來后,被判死刑了才從這扇門走出去,押上刑場,這扇門叫死門,即“鬼門”。所以,我們要分清門的進出位置啊。 后門(走后門),一種說法是:宋哲宗(年號元佑)死后,徽宗繼位,重用蔡京為宰相,蔡京一伙拼命排斥和貶諦元佑舊臣,還規定其子女親屬不得當官和進入京城…… 有一次,一個大官坐到大堂上,在審理案件。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元佑年間的,他就判了他不補發戒牒,立即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元佑年間出家的,他立即就剝下道袍讓當老百姓里。這時候,一個手下上前低聲說:“國庫剛發下來您的工資一百萬,都是為元佑銅錢,咋處置啊?”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后門,從后門搬進來吧!”從此以后,凡是給官府送禮送錢的,均走后門。這走后門便就這樣傳了下來,直到如今住上了樓房,沒有后門了,于是送禮便改為晚間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隋朝承襲漢制以來,官府衙門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職位高到可攜帶家眷上任,官員的妻兒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門后宅。平常公務往來,客人走得全是前門,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輩才走后門入內。幾百年后,貪佞之風大行,“走后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好了,今咱就噴到這把。咱下次噴,以后再看明清電視連續劇時,咋能一眼分清屏幕中的那哥們是啥官職。 ![]() ![]() ![]() ![]() |
|
來自: 新用戶3399U4E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