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球,每10個人 ,就有1個患有腎臟疾病,而且,大多數人對病情并不自知。大家都聽說過,如果腎功能受損,會出現蛋白尿。那么,除了這個變化以外,還有哪些生理指標,可以反映腎功能以及慢性腎臟病的進展或控制情況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慢性腎臟病,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腎臟結構和功能的不可逆改變。慢性腎臟病,是腎臟功能衰竭的起始,但是,并不是所有腎病患者都會進展到腎衰竭。腎病的早期,腎功能具有代償性,發展到中晚期,導致腎功能不全,出現多種并發癥。在這個過程中,會伴隨生理指標的變化,其中,蛋白尿是貫穿整個疾病過程的典型癥狀,也是判斷腎功能的重要指標。尿液檢查,如果出現下列任何1條,就是蛋白尿,第1是尿蛋白定性試驗陽性;第2是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0.15克;第3是尿蛋白與尿肌酐的比值超過200mg/g。蛋白尿的出現,反映腎小球濾過膜受損或者腎小管受損。 慢性腎臟病,具有指標意義的第2項變化是肌酐水平。肌酐是肌肉的代謝廢物,主要經腎臟排泄。腎功能正常者,即使血肌酐產生增多,腎小球也會通過增加排泄,保持肌酐水平穩定。因此,血肌酐水平,反映腎小球的濾過能力,血肌酐升高,就提示腎功能減退。血肌酐的反應較蛋白尿遲鈍,通常在腎病中期才有明顯升高,是衡量腎病中后期功能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判斷腎衰竭及尿毒癥等不可缺少的指標。 慢性腎臟病,還有第3項指標變化,血尿酸。血尿酸和血肌酐會相伴變化,因為尿酸也是機體產生的代謝垃圾。腎功能受損的時間,尿酸的排泄也會受到影響,由此造成的尿酸滯留,會誘發腎臟炎癥反應,進一步損害腎功能。因此,出現高尿酸血癥的相關表現,需要及時確診腎臟功能狀況,不能僅僅將尿酸與痛風的發生相聯系。 慢性腎臟病帶來的第4項指標變化是血壓。多數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會在疾病的中期出現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并發癥的風險,同時,也加速了腎功能的衰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應用較多的普利類和沙坦類降壓藥,在降壓的同時,可以起到降低蛋白的作用,但是,卻存在升高肌酐及血鉀水平的副作用。因此,腎功能較差的人,需要服用降壓藥時,應該接受專業指導和相關的檢測。 慢性腎臟病,還會帶來第5種指標變化,電解質紊亂。調節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是腎臟的重要功能。腎病發展到中后期,電解質紊亂問題就會相當突出,主要表現為鉀、鈣、磷、鐵等水平的異常,尤其常見的是高鉀血癥和高磷血癥。長期高鉀,會造成四肢發麻及肌肉酸痛,還會引發心律失常。高磷血癥則會表現為鈣磷代謝紊亂,造成腎性骨病。應對電解質紊亂,重點措施是加強檢測,及時發現及進行糾正,同時需要注意飲食管理等配合。 慢性腎臟病還會帶來第6種指標變化,貧血。由于各種慢性腎臟疾病導致的貧血,稱為腎性貧血,腎性貧血也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表現。造成貧血的原因,主要是促紅細胞生成素產生減少或者反應性降低;腎病晚期,各種毒素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合并營養不良,或者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必需元素缺乏;出血造成失血性貧血;腎臟衰竭,各種毒素破壞,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等。腎性貧血會引起乏力,以及食欲減退、腹脹、惡心、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后心慌氣短等表現,還會出現口唇蒼白及貧血面容,血常規檢查會發現血紅蛋白降低。慢性腎臟病引起的腎功能衰竭是漸進式發展的,因此,需要通過常見的指標變化,進行跟蹤監測,以便及時了解腎功能的狀況。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
|
來自: 無2a69hfa9994f > 《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