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平時和媽媽聊天的時候,經常會有媽媽們抱怨隊友是躺尸式育兒抑或是詐尸式育兒,自己怎么溝通都效果甚微,一個很普遍的原因是我沒有時間,我很累,我想回家休息一下。 其實這些心情我都能理解,我也會有回家累到一句話不想說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情更復雜,有自己的疲憊,也有對孩子的愧疚,放空自己想一下,還是時間管理沒有做好,如果事情能管理好,效果會事半功倍。 今天大家回復“時間管理”,準備了一篇文章給大家,對帶娃,對工作都會有幫助。 ps。這篇文章還是我們號媽媽的投稿,很有參考價值 繼“喪偶式育兒”之后,最近又火了一個詞兒,叫做“詐尸式育兒”。何為“詐尸式育兒”? 科普一下,是指父親在家庭育兒中“死又死不透”,日常習慣性“裝死”,但時不時突發性跳出來刷一下存在感,效果堪比恐怖片。 在教育中經常缺位的父親,偶爾在“看不慣”的事情上跑出來管教孩子,或是責怪埋怨母親,用“詐尸”兩個字來形容這種父親真是太形象了。日常場景大概如下: 母親辛苦做了一桌飯菜,熊孩子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當媽的管教“愛惜糧食,不能挑食”,整張餐桌正彌漫著博弈的味道,此時此刻,當爹的抱起孩子一邊下飯桌一邊念叨“不就吃個飯,至于么。不想吃就不吃。” 可是這個爹,既沒有給老婆做過飯,也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喂過飯! 比如,當媽的陪娃睡覺,娃大半夜的不肯睡要看動畫片,肺都快氣炸,畢竟地球人知道,“哄睡”是個要命的職業,多少媽媽為此快成“燥怒狂”…… 可是,正義正言辭堅持要孩子好好睡覺不看視頻,結果說時遲那時快,當爹的從客廳跑進來,塞過一個iPad,嘴里振振有詞:別吵了!就看10分鐘! 可明明整個晚上他都窩在沙發刷手機打游戲,地兒都沒挪,快坐成了佛。 比如,平時對孩子教育不聞不問,自認為“賺錢養家”就是功不可沒。然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不間斷,無定時地質疑、指責,好像不陪娃的他萬事皆知,天天管孩子的媽仿佛白癡。 “為什么隔壁張三家的孩子跟咱兒子同齡,卻比兒子長高了一個頭?是不是你給孩子做飯有問題?” “我看同事李四家的孩子都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了,咱閨女怎么什么都不會?你興趣班怎么報的?” “最近孩子見到我也不搭理我,這么大了不懂事嗎,你平時怎么教育的?” …… 就是這些平常要么不露面,要么不吭聲的爹,綜藝出其不意地出場方式,強行刷一刷存在感。 要么強調一下自己男主人的地位,要么彰顯一下為人老父親的權威。 可實際上呢,這種“詐尸式育兒”,既沒有雪中送炭,更沒能錦上添花。 經常以“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形式,成功地做到了在育兒上“拖后腿”,在親子關系上“狂撒鹽”。 “詐尸式育兒”簡直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 詐尸式育兒仔細來講,其實算是喪偶式育兒的一部分。 之所以更讓人痛心,是因為“喪偶”就全當不存在,媽媽一個人撐起整個天,但也一個人完全說得算。 可“詐尸”意味著好死不死,還會“活”過來扮演育兒路上的程咬金和絆腳石。 遭遇喪偶式婚姻的媽媽們本就要面對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沉重壓力,特別是職場媽媽們,還要頭頂職場高壓。 在外已經有一個難纏的上司,回到家還要對付一個啥也不懂卻指手畫腳的“boss”!內心一萬句“給我3D地滾”好嘛。 為什么產后前三年是離婚率高峰期? 因為新晉媽媽們,最不需要的就是不懂得體諒自己的老公和啥也不會干的孩子爹。 為什么孩子長大后,家庭矛盾的爆發點大都在孩子的教育? 因為不論是任何階層的家庭,有了孩子以后,都會把“教育”放在首位。 以母親為主體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媽媽們為孩子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在升級打怪永無止境的育兒之路上,她們需要的是神助攻,而不是豬隊友;當人到中年陷入迷惘的時候,她們需要的是有效建議和積極肯定,而不是毫無鋪陳的否定和指責。 身邊有朋友開玩笑:中年女性之間的友誼如何維持? 不用夸她美,使勁夸她孩子就好。 以此類推,有娃夫妻的感情何以為繼?最浪漫的告白不是“我愛你”,而是“你把孩子教育地真好”。 “詐尸式育兒”,不僅影響夫妻關系,損壞家庭和諧,還會直接耽誤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則,就是父母“站統一戰線”。 有問題有意見,夫妻雙方私下溝通商討,但切記不能當著孩子面產生分歧異議,甚至激烈方式的爭吵。 詐尸式育兒“唱反調”的形式,不僅傷害了母親的感情,損害了母親的威信,還攪亂了孩子的思維,分不清孰是孰非。 降低了“教育效果”,甚至產生負面影響。直接導致對孩子“管教”無效。 父親缺位,孩子也許需要一生去釋懷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曾做過一份人口特性分析,對對一萬多名同期出生的50歲的英國人進行調查。發現一個共性,就是童年有父親參與帶娃的人智商更高。 還有研究顯示,年少“父愛缺乏癥”的孩子,在成人以后,貧窮的幾率要比普通孩子高5倍,輟學率和犯罪率也更高。 包括兒子與父親的關系影響性格養成,女兒與父親親密程度影響未來婚姻擇偶等等。 在關于“詐尸式育兒”評論里,有一則留言,講自己小時候爸爸忙,沒時間陪自己,基本見不到人,結果有一次全家在吃飯,爸爸突然回家把自己拎起來就踹。 原來,是因為他在朋友家看見別人家孩子鋼琴彈得好,覺得自己孩子沒人家好就直接一路高速開回家打人。 直到現在他都三十歲了,還難以釋懷,一直不敢與父親對視。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真的會延續一生,甚至代際傳遞。 親子教育節目《爸媽學前班》里,劉璇老公王弢在鏡頭前多次坦言與父親關系不好,父子倆親密度有問題,甚至曾經和母親說“我很恨父親”。 小時候父親很少陪伴,卻對自己非常嚴厲,經常打他。 母親告訴他,因為父親小時候自己也沒體會過父愛,所以他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 如今作為父親的王弢,意識到這種親密關系出現的問題,不想與自己的孩子產生類似嫌隙,所以有意識得克服、學習如何正確的為人父母,有些“痛”才不會延續到下一代。 我不會錯過你的后半生,也希望你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 《奇葩說》曾辯論過“如果一個父親每周陪孩子時間不到12小時,是否應該取消父親這個稱號?” 童年經歷過父愛缺失的顏如晶說的一段話讓高曉松淚目,分享給大家,更分享給那些“假裝不在”偶爾“詐尸”的父親們: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連續劇,從一到二十歲,如果你不看,那么二十歲以后,你就再也看不了了。 那些看電視劇卻不追劇的父母,會跳出來質疑“為什么這個男的和那個女的在一起了?”,你沒看,還可以補回去重看。但孩子的成長,你再也補不回來。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我不會錯過你的后半生,也希望你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 做個有情有義的爸爸,別仗著“父親”的稱號,就自以為是。否則讓孩子叫你一聲“爸”? 叫個頭啊! 瓜媽最后說: 身邊有一個男性朋友,年輕的時候忙事業,現在兒子快上高中了,他的事業算是順風順水了,但是卻不知道怎么跟兒子相處了,兒子總是離他很遠,對他有些敬畏有些怕,朋友總是想彌補兒子,可是除了能在物質上滿足他,無奈不知道還能做些啥。有一次他跟我說,以前覺得工作最要緊,可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感情上的隔閡真的是補不回來了。現在他生了二胎,是個女兒,把所有閑暇時間都給了她,似乎是在女兒身上重新尋找當父親的感覺。 可是,兒子呢? 曾經看過一個TED的演講,說的是時間管理。有一個特別扎心的結論:那些看似很忙的人,其實自己心里有一個事務重要性的排名,也就是說,如果這件事他認為重要,那么就算再忙,也一定可以抽出時間來做。如果他說沒有時間,只是因為他覺得重要性還不夠。 所以,捫心自問一下,陪伴孩子這件事,在我心里的重要性排第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