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新發卒中超過1100萬例,其中10%~20%為18~50歲的青年卒中。盡管缺少我國青年卒中的流行病學資料,但在床旁工作的直觀感覺,小于50歲以下的卒中患者所占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并有逐年上升趨勢。青年型卒中的危險因素與老年人有所差別,除去傳統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外,還包括一些少見的危險因素,例如:顱內外動脈夾層、自身免疫性疾病、卵圓孔未閉、偏頭痛、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征、遺傳性疾病等。在臨床中,青年卒中的病因診斷是一項挑戰性的工作,大量的精力和費用花在各項檢查上,但也不一定能夠明確病因。我們利用近年來的文獻資料和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TOAST分型,羅列了青年卒中需要篩查的病因清單。但要指出,TOAST分型盡管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卒中分型法,但它也不是完美的。在它的五個亞型里面應該包含哪些病因,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也不同。我們盡可能地把已知的病因都放進TOAST分型中,很可能不能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我們這么做的目的只在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遇上青年卒中的患者時翻看一下這個清單,免得遺漏或疏忽某些病因。我們也期待大家能夠留言,為做出一個更合理化的清單提供寶貴的意見。 大動脈粥樣硬化型 粥樣硬化性動脈病 常見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 肥胖 生活方式危險因素 吸煙 體育運動減少 不合理飲食 偶爾大量或大量飲酒 心源性栓塞型 房顫或其它心律失常 心臟腫瘤 乳頭狀纖維彈性組織瘤 心房粘液瘤 感染性心內膜炎 心肌病 瓣膜性心臟病 心臟瓣膜植入物 近期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臟病 卵圓孔未閉或房間隔缺損 心臟或主動脈手術 小血管病型 散發性腦小血管病(高血壓或其它常見的危險因素) 遺傳性腦小血管病 伴有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CADASIL) 伴有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腦動脈病(CARASIL) COL4A1和COL4A2相關的腦小血管疾病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視網膜血管病變伴白質腦病(AD-RVLC) 法布里病(Fabry病) 遺傳性腦出血伴淀粉樣變(HCHWA) FOXC1相關性腦小血管病 其他明確病因型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綜合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頸動脈夾層 顱內動脈夾層 線粒體腦病 煙霧病 高凝狀態 V因子萊頓突變(歐洲更常見) G2021A基因突變(因子Ⅱ缺乏,美國白人更常見) 蛋白C或S缺乏 抗凝血酶III缺乏癥 妊娠 避孕藥 激素治療如合成代謝類固醇和促紅細胞生成素 腎病綜合征 腎功能不全 腎臟透析治療 成癮藥物 惡性腫瘤 血管炎 巨細胞動脈炎(超過50歲更常見) 高安動脈炎(女性和50歲以下更常見)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男性更常見) 放射性血管炎 Susac綜合癥 原發性血液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 遺傳性血栓性和獲得性血栓前或高凝狀態 鐮狀細胞病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伴或不伴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基因突變 放療后腦損傷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癥 彈力纖維性假黃瘤 肌纖維發育不良 先兆偏頭痛(女性更常見) 不明原因型 隱源性卒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