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名茲甫,按嫡長子繼承制早早立為太子。齊桓公存邢救衛及整個稱霸過程都得到了宋桓公的鼎力支持。宋桓公病重期間,滋甫認為庶出的哥哥目夷比自己賢能,懇請父親讓哥哥即位,贏得了讓國之美譽。齊桓公看中了宋襄公謙謙君子的修養和美德值得信賴,于是,在葵丘盟會上把太子昭托付給還是太子身份的宋襄公。齊桓公死后,齊國發生內亂,滋甫已經即位成宋襄公,宋襄公帶領曹、衛、邾等四國迅速趕到,平息了齊國五公子之亂,擁立了太子昭為齊國國君齊孝公,至此,宋襄公在列國中名聲鵲起,稱霸之心隨之膨脹。他的理想是以仁義霸天下,基于這樣的理想,他做出了許多脫離實際且荒誕離譜得常人難以想像的事情。宋襄公是司馬遷力推的五霸之ー,也是春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霸主。
一. 讓國之美
宋國是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在商朝故地建立的一個國家,屬于近千年的傳統貴族國家。茲甫有個庶出的哥哥叫目夷,又名公子魚,飽讀圣賢經典,德行極高,才能出眾。
在宋桓公病重期間,茲甫向父親宋桓公提出,自己的德才不及哥哥公子魚,要求父親立庶兄公子魚為太子,宋桓公說:“難得你有如此仁義的想法”,就接受了茲甫的建議。宋桓公把公子魚叫到榻前說明了茲甫的意思,公子魚聽后連連搖頭,不肯接受太子之位,公子魚說:“能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德嗎?我再有仁德,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符合制度啊”。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公子魚跑撒腿就跑到衛國去躲起來了。茲甫就沒有把太子的位子讓出去,但這一舉動卻贏得了極大的美譽。
二.平齊之亂
齊桓公有好多老婆,生了好多兒子,可就是嫡夫人的肚子不給力、沒生出一個嫡子。管仲早早就在眾公子中確立了太子昭,以防齊桓公身后眾公子之爭而出現內亂。在葵丘盟會時,放眼列國能值得信賴的唯有宋國,當時宋桓公剛死,還沒有下葬,破例讓身為孝子的宋襄公以太子身份參加盟會,把太子昭托付給宋襄公,希望他到時候能夠給予關照。
管仲死后,齊桓公忘記管仲臨終忠告,重用豎刁,開方和易牙等奸逆之臣,很快就被這些人控制而失去自由,最終餓死。齊桓公死后發生了五公子之亂,太子昭逃往宋國。宋襄公迅速組織四國部隊開往齊國,打敗了五公子的叛亂部隊,鏟除了豎刁,開方易牙等奸臣逆賊,擁立太子昭為齊國國君,史稱齊孝公。
宋襄公把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的身后事辦得如此迅速,如此漂亮妥當,在列國中的威信大大提高。由于周王室的日漸衰落,天下不能沒有霸主,宋襄公的這一連串動作,著實讓人們眼前一亮。宋襄公自己也自我感覺良好,儼然自己已經成為新一代的霸主。接下來他就要像齊桓公一樣樹立威信,盟會諸侯,讓天下諸侯都能夠團結在以他為核的宋國周圍,號令天下。
三. 襄公圖霸
齊桓公死后,天下又出現無主的混亂局面,諸侯國之間蠢蠢欲動,大家都企盼著新霸主的早日出現,特別是小國家更加渴望。就在這個時候,宋公干凈利落地解決了齊國的五公子之亂,漂亮地安頓好了齊桓公的身后事。這時候許多小國都已認定宋襄公就是新的一代霸主。
宋襄公要在曹南這個地方搞一次諸侯盟會,他向諸侯國發出了邀請,可是宋國的影響力實在太小,遠遠不及齊國當年,只有曹、鄫、藤、邾四個小國表示愿意參加曹南盟會。等到盟會正式開始的時候,只有曹國和邾國兩國國君按時到達,藤國國君遲到,鄫國國君干脆借故不來。宋襄公大怒,即刻下令扣押遲到的藤國國君。聽說藤國國君被扣,鄫國國君心生恐懼,趕快前來參加盟會,結果遲到了兩天,一到會場就被宋襄公命令拿下烹之以祭天地。殺人祭天地是殷商時期的一種陋習,周王朝建立后早已廢除這種落后殘暴的做法。宋襄公作為周朝臣國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但他主要是想要通過這件事樹立自己的權威。
就在他把精力放在東夷請小國時,中原接連發生了兩件事情。第一件是邢國和衛國打起來了,邢國還聯合北狄跟衛國打,這可是一件非常出格非常嚴重的事件。當年齊桓公和管仲“存那救衛”是出于民族大義,認為“諸夏親昵”,就是華夏人民是一家,同仇敵愾抵御外敵,況且邢和衛還同是姬姓臣國,兄弟矛盾怎么也不能讓外敵參與。要想做霸主其實這是天賜良機,不僅要管,而且要抓住這個機會及時地管,徹底地糾正邢國的這一錯誤行為,讓天下知道個錯對,讓列國明白個事理。第二件是戎狄圍攻周王室,勤王是霸主義不容辭的責任。遺憾的是這兩件大事宋襄公都視而不見。
自此大家對宋襄公甚是失望,就連緊隨他的曹國都離他而去,再不參加他的盟會了。然而宋襄公絲毫不覺得自己不對,曹國不聽他的,他就去打曹國,結果打了好長時間卻硬是打不下來。這時候公子魚出來給他臺階下,公子魚說:“當年周文王圍城,打不下來的時侯,就回去修文德”,這個宋襄公愛聽,于是就把部隊撤了回去。
大家對宋襄公的行為越來越不滿,也就更加懷念齊桓公,陳國國君站出來,向列國發出了邀請,邀請大家在齊國盟會,盟會的主要議題是議議齊桓公的賢德。當時有陳、魯、衛,連楚國都參加了。這分明是給宋襄公難看,形勢非常嚴重,說明大家對你宋襄公的做法已經很有意見。但宋襄公才不管這些,他依舊忙活著他的東夷聯盟,沿著自己設想的稱霸之路向前走著。
四.鹿上之盟
宋襄公知道,要想成為真正的霸主,只有北方諸侯和中原諸侯的參與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楚國和南方諸侯參與。齊桓公當年稱霸不就是把楚國打壓下去,オ成為真正的霸主嗎?他決定在齊國鹿上這個地方先搞一個齊、楚、宋三國盟會,把楚國搞定。于是,他就給楚國送去參加盟會的通知,楚成王接到宋襄公的通知,非常生氣,大罵宋襄公:“什么東西,不知天高地厚,敢來招我,看我給你好看”。但之后,很快冷定下來,決定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摸摸宋襄公的底。
宋襄公的如意算盤是希望楚國能支持他。宋襄公把事先寫好的盟約遞給楚成王,楚成王推讓給齊孝公說:“你們是大國,又在你地盤上,你先來”,齊孝公接過一看,盟約上宋襄公已經簽過字,心里很是不爽,就遞給楚成王說:“不管我的事,你們簽吧”。楚成王心里也很不悅,但表面上還是簽了字,答應了他的要求,因此盟會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五.盂之盟
宋襄公在鹿上盟會取得了楚國的支持,他認為確立自己霸主地位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他要搞一次更加盛大的盟會,讓自己成為真正的霸主。
在宋襄公的心里,既然已得到楚國的支持,那這個霸主頭銜就已經十拿九穩了。因此,他大膽而別出心裁地提出孟之盟會要搞成“乘車之會”,大會一定要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通知與會諸侯國,參加會議時不要帶兵士,乘戰車,大家都可以穿上禮服,乘坐自己平常的豪華車輦,一定把這次盟會辦成“衣裳之會”,神仙會。
公子魚知道宋襄公向列國發出“乘車之會”的邀請后,捶胸頓足甚是擔憂,他對宋襄公說:“君上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楚國是有狼子野心的國家,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服的,一定要有所防范”。宋襄公說:“那不行,我已經向人家發出這樣的邀請了,不能言而無信呀!”。宋襄公這話也沒錯,只是他壓根就不應該向人家發出這樣荒唐的邀請,開弓沒有回頭箭,已經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走了。
宋襄公坐著他的豪華乘車,大搖大擺悠哉游哉地來到盂之盟會場。大會剛一開始,只見楚成王已經坐在霸主的座位上,宋襄公急忙問:“你怎么坐在這個位子上呢?”,楚成王:“我不坐,還有誰能坐呢?”。宋襄公說:“按爵位應該是我,我是公爵”,楚成王:“我是王爵,我不坐誰又能坐呢?”,宋襄公:“我的公爵是周天子分的,你的王爵是自己分的,不能認”。楚成王:“那就投票選舉吧,誰支持的人多,這個霸主就由誰來當”。這時候宋襄公徹底傻眼了,這次盟會齊國和魯國都沒有來參加,參加的基本上都是楚國的盟國和附庸國,怎么可能把票投給他呢?就在他強烈反對,據理去爭的時候,楚成王一個眼色,楚國參加盟會的人員,搖身一變,脫去外衣,露出盔甲,手持利刃,三打五除二就把宋襄公給抓起來,囚禁了。
宋國的公子魚攔不住宋襄公荒唐的行為,他知道這肯定是宋襄公自己給自己修的窟窿橋,非出大事不可。他就未雨綢繆,事先在都城內外做好布防,以防有變。果不其然,楚成王用他的強盜行為嘲弄了想用仁義搞霸權的宋襄公。楚成王用囚車押著宋襄公,來到宋國城下,準備要挾宋國投降楚國,楚成王讓人對宋軍喊:“你看你們的偉大君主在我們手上,明智點,還是早點投降吧”、賢明的公子魚,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讓人對城下的楚軍喊話:“我們已經立了新君,這個老君主隨你們怎樣處置、不管我們的事”。楚成王一看這種情形,打不下,談不成只好押著宋襄公回楚國去了。宋襄公在楚國吃了幾個月免費餐,最后在幾個國家的說情下,楚成王也覺得留著宋襄公沒有絲毫用處,就放回了灰頭土臉的宋襄公。楚成王的強盜行為激起了北方諸侯的強烈反對,大家在聲討楚成王的同時又開始支持宋襄公了。
六.泓水之戰
盂之盟不但沒有盟成,打碎了宋襄公的霸主夢,而且讓宋襄公威風掃地,受到了奇恥大辱。這口惡氣在宋襄公的胸中一天天地發酵,他要報仇,他要雪恥。那從何處下手呢?還是老套路,聯合北方諸侯從楚國的盟國下手,打鄭國。鄭國是在齊桓公死后,就迅速地倒向了楚國,打鄭國勢必會引起楚國的介入。
果然,剛開始打鄭國,楚國就參與進來,宋楚兩國在鴻水河畔約定好一場大戰。宋軍提前在泓水河的一岸,扎營布陣。楚軍開始渡河,就在楚軍渡到河中間的時候,大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楚軍兵多將廣,我們人少,只要在楚軍過河,半渡而擊,就可取勝”,宋襄公說:“我們仁義之師,怎能半渡而擊,這不是君子的做法”。等楚軍上岸,稀稀拉拉,還沒有列隊布陣時,大司馬公孫固又建議:“應該趁著楚軍還沒布好陣出擊,方可取勝,要不然,我們恐怕就機會了”。宋襄公說:“人家還沒布好陣,怎么能攻擊人家,這是不公平的,不是仁義之師應該做的”。等楚軍列好隊布好陣,三打五除二就把宋軍打得落花流水,滿地找牙。宋軍大敗,宋襄公腿上還挨了一箭,兩年后,箭傷發作斃命。
七.宋襄公其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宋襄公: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夫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儀,曪之也,襄公之有禮讓也。同時認為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一。
司馬遷為什么如此看重宋襄公,推崇宋襄公,確立宋襄公的五霸地位?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情懷,在周天子失威,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春秋,天下最缺少的是西周及堯舜時期的貴族和貴族精神。即便是宋襄公這祥的問題貴族,都很稀少。要么是像楚國那樣的不顧禮法妄自尊大強征豪奪的春秋列強;要么是管仲那樣的為了私利,打著尊王的旗幟,用仁義包裝的私心。整個春秋處處都是算計,事事都是私利。宋襄公不算計,他身上有那種貴族氣質,他認為符合禮法就義無反顧地去做,不計個人得失。包括他身上的那股豪橫,都是不算計的結果。司馬遷應該是厭煩透了人世間的那些算計,喜歡原始的古樸的簡單的行事風格。
蘇東坡評價宋襄公為:欺世之君,假仁假義。在蘇東坡生活的那個年代,貴族世界已經荒蕪人煙,人們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已經是功成名就,追求已經是功名利祿了。而非孔子和孟子向世人宣講的仁義禮智信,做正人君子和貴族了。所謂的仁愛已經成了為達到私利擺設在人們面前的一個招牌。
宋襄公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他的行事風格簡單便捷,從來都是不比較,不算計,不管錯對,不掩飾,不包裝,果斷從容。沒有一招一式的陰謀詭計,任何時候都是公開透明。就拿人們對他最病詬的烹殺鄫國國君祭天地的那股豪橫,確實是非常過頭,但也絲毫沒有任何修飾。因此被強盜出身的楚成王屢次算計。不是他欺騙了這個世界,而是道德淪喪的這個世界讓他無所適從。讓國之賢,不能半渡而擊,堅守古代戰爭的規則,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對內心仁義的踐行,沒有一個偽君子能夠做到。
《公羊傳》贊宋襄公:臨大事而不忘禮儀,雖文王之戰,亦不過如此。這是對泓水之戰中,宋襄公恪守傳統戰爭規則和道德行為的充分肯定。
宋襄公是個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人們對他的評述沒有錯對之分,只是視角不同而已。在我看來,現代人指責宋襄公多么的愚蠢,多么的迂腐,其實恰好是他內心信仰的一種堅守。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的內心早已被私利所占據,早已無法容下貴族了。宋襄公為了心中的仁義大旗不倒,為了實現心中的霸業,他義無反顧,哪怕是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從事業角度講,他是一個失敗的人,嚴重脫離實際情況,不僅沒有搞成心目中的霸業,而且拖累了自己的國家,使國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所幸的是他身上的貴族風采,讓四百多年后的司馬遷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為后世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