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是指古人在竹簡上書寫文字。具體做法是先用火烤竹子除去濕,然后刮去竹子青皮部分,便于書寫和防蛀,人們稱之為汗青,因此“汗青”代稱竹簡再演變,后人就把完成著作叫做汗青,再后來進一步又將竹簡所記載的內容稱“史冊”了,史冊也就稱汗青。1、著作完成(1)宋 朱熹《答嚴時亭書》:“當時若得 時亭 諸友在近相助,當亦汗青有期也。”(2)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王南陔中丞恭甫上舍著述》:“卷帙繁伙,汗青恐無日也。”(3)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一章:“或辛勤著述而欲親覩其汗青,或經營工業而指垂成于旦夕。”參見“ 汗青頭白”。2、史冊。(1)宋文天祥 《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元 鮮于必仁 《寨兒令》曲:“ 漢 子陵 , 晉 陶淵明 ,二人到今香汗青。”(3)清 唐孫華《葉忠節公挽詩》:“芳名垂汗青,千載永不滅。”現在,“汗青”已被認為是史冊的意思,當時“汗”只是出汗的意思;“青”也多表示藍、黑或綠等顏色,比如青天即藍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就是綠山。那么汗、青色之間是怎么產生有關系了呢?底紙張發明前,古人記事著作用的是“竹簡”,就是在上好的竹子記寫鐫刻事情和詩文,這時的片竹稱“竹簡”。制作竹簡時,要選擇上人好的青竹(“青竹”就是綠色竹)然后,削成竹片,用火一片片的烘烤,這樣處理后,便于書寫,干燥防蛀蟲。在烘烤青竹時,新鮮的青竹片,烤得冒出了水珠,就像人體出汗一樣。人們將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但“汗青”慢慢變成了竹簡的代稱。考古學家從出土的竹簡發現,較長的竹簡常被用來書寫儒家經典;短的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因此“汗青”代稱的竹簡就由又變成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再后來,“史冊”、“汗青”就成了同義詞,可以通用。在詩詞創作中,為了平仄押韻需要,人們就更喜歡用“汗青”。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文中,就有一句老幼皆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來自: 老劉tdrhg > 《10.詞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