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美]凱利.麥格尼格爾,王岑卉譯,文化發展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第1版,2015年6月第16次印刷 對于現代人來說,自控是個大問題,希望減肥的人暴飲暴食,總想鍛煉的人賴在沙發上,要交任務的職場人拖到最后一刻。我們清醒的意識到了問題,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我們該如何做?本月推薦圖書——《自控力》解答了這一問題。 除去導言,本書共有10章內容,前9章從不同角度和方面對自控力進行了論述,回答了很多問題,提出了鍛煉意志力的方法,在章末還有針對性的練習。作者建議用10周時間來閱讀本書,結合自我實際來改變自己,增強自控力。 人有原始欲望和本能反應,在進化過程中,復制控制你行為的大腦前額皮質,逐漸發展出了自控系統,用來控制原始沖動,也就出現了“兩個自我”。一個本能沖動,一個三思而后行。 認清自己,就是正視兩個自我的存在。 我們可以通過鍛煉自己的大腦來增強意志力,比如冥想。 坐好,閉眼,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跟著默念“呼”“吸”,走神了就再回來,每天鍛煉5分鐘。 這種冥想,可以使你更加專注,避免在無意識情況下,向誘惑屈服。 人生來就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身體儲備有應對壓力的機制,心率變異度可以反映出意志力的程度。 在面對壓力或者誘惑時,可以通過放慢呼吸來激活前額皮質,提高心率變異度,進而增強自控。平時可以多做呼吸練習,每分鐘4-6次呼吸,每次10-15秒。 在壓力面前,人的身體機能會下降,自控力隨之下降,面對誘惑也是一樣。 鍛煉、充足的睡眠以及心理放松都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控力良藥。 意志力是一種可以不斷進化的能力,是每個人的本能。 意志力也有極限,大腦在血糖下降后,會降低自控水平。 但是如同肌肉疲勞一樣,只要挺過疲勞期,我們就會繼續跑下去。通過增強自控力的訓練,可以提高意志力的極限值。 在紙上由左至右寫下“我不要”“我想要”“自我監控”,在三項下面分別寫出對應的內容,例如:我不要——酗酒,我想要——每天鍛煉半小時,自我監控——不抱怨人。 在內容下面接著寫,每一項會帶來什么改變,實現了這些目標會讓你得到什么。 在遇到誘惑或者困難時,想一想如果你成功堅持下去,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還有誰會享受這些快樂,你能擁有多大的空間,是不是就可以忍受眼前地這一切了。 有時我們在做了對的事情后,會容忍自己做一些錯的事情,這叫做道德許可。例如:大量運動后,就可以喝一罐可樂。仿佛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的獎勵。 健康是目的,運動是手段,節食和不喝飲料也是,不能因為鍛煉了就可以大吃,這背離了你的根本利益。 有的人會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挪到明天去做,或是今天犯錯了明天再補救,實際上今天和明天沒有本質區別。凡是明天應該做的事情,今天也應該。 在遇到問題時,不要用行為是正確還是錯誤,用今天還是明天來判斷,要想想自己終極目標是什么,再去審視面對的問題。 賭博、玩游戲、刷微博、手淫,這個過程是大腦分泌多巴胺,控制你的行動,讓你形成期待,建立獎勵機制,但實際上這不是快樂本身。賭局、游戲、玩手機、手淫結束后,你會有深深的失落感。 多巴胺的分泌還會給人帶來壓力,一邊期待,一邊焦慮。 商家會用打折、美女促銷、光環效應來刺激消費者分泌多巴胺,讓他們來瘋狂消費。 我們誤把獎勵的承諾當幸福,追逐錯了目標,我們誤以為的快樂源泉,其實正是痛苦的根源。 學完本章,再去看商家促銷內容或是游戲,體會自己受到怎樣的吸引,和你的期望比起來,這些體驗如何,怎樣你才會滿足,你是否已經到了再這樣下去仍然無法滿足的境地。 一定要搞清楚,承諾獎勵的東西和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是否一致,會不會違反你的根本利益。 人們在情緒低落時,大腦會啟動救援模式,將壓力抒解和獎勵承諾聯系起來,指引你做快樂的事情。 拖延癥患者想到他們遠遠落后于進度,萬萬分焦慮,反而繼續拖延,不去面對事實,有時還會產生“那又如何”效應。就是“反正我已經這樣了,那又如何,還不如好好享受人生。” 有效的減壓方法,要切斷多巴胺分泌和快樂的必然聯系,舒緩神經,用運動、音樂、閱讀、冥想等活動來放松身心。 導致墮落并不是一次放棄,而是放棄后的羞恥感、罪惡感、失控和絕望感。 要打破“那又如何”怪圈,突破拖延絕癥,可以嘗試諒解自己療法。 經歷挫折——自我諒解——消除愧疚——反思失敗——繼續前進。 練習:幻想自己正在經歷失敗,然后如何原諒自己,走出困境。 結論: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更容易成功。 我們不會認為未來的自己和自己有什么關系,會讓“他”承擔你今天犯下的錯誤。也經常會追逐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目標。 在面對誘惑時,嘗試下“10分鐘法則”,即:在做決定前,等待10分鐘,在這期間,想一想,為這個行為負責的,不但是現在的你還有未來的你,你的長遠目標是什么,它值不值得你的等待。 意志力會被傳染,從正反兩方面都是如此。你身邊的人,特別是喜歡的人,以及現在所在的群體,對你的影響力很大。 如果想要增強自控力,找一個好的團體加入進去,受到正能量的感染。 可以向朋友公開自己的意志力挑戰,接受別人的監督。 自控力收到社會認同的影響,要讓自己相信你的堅持是一個社會規范。 有個試驗叫做“不想白熊”,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許想白熊,結果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想白熊。 這叫做諷刺性反彈,例如:節食后的暴飲暴食。 單純的“我不要”,可能不足以讓你拒絕誘惑,那么:1.承認欲望,2.接受想法,提醒自己白熊現象和反彈理論,3.意識到這種想法不受你控制,但你可以決定是否實踐,4.記住你的目標。 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
自控不是控制自己,不被外界影響,像機器一樣不為所動。作為進化生物,我們必然會受到本能影響,那么認識自己,利用本能做好事情,在誘惑面前,想清楚自己的目標,真正關心自己,才能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 在暫時做不好以上幾點時,可以向家人朋友求助,也可以加入健康的團體,就像我們讀書會或跑步群這樣的,感染正能量的東西,幫助你增強意志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