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南京有種向往,“六朝古都,十代都會”的名頭,歷史的煙塵遮掩下,讓我對她充滿好奇,只是雖曾在上海工作,但從未去過這個近在咫尺的地方。 五月的某個周五下午,jack臨時確定周末兩天都有空,立即手機搞定天津到南京的高鐵票,下班直沖天津南站,圓夢時刻從天而降,多年夢寐以求的金陵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為了更好的了解這里的人文歷史,我們選擇鐘山風景區內部黃顏色的士,聽司機兼導游一路講解南京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鐘山 我們的的士行駛在鐘山風景區的林蔭路上,兩旁是茂密高大的梧桐樹,樹下有郁郁蔥蔥的野茶叢,路邊的石塊或樹皮上錯落著青嫩的苔蘚,這樣幽靜的所在,已渾然忘卻剛才景區之外的鬧市景象。 鐘山是南京的龍脈,因山上常環繞紫霞,又名紫金山。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等一片景區現在統稱鐘山風景區,是國家級的森林公園。 據導游講,按照中國古代風水之說,東為青龍、西為白虎,南京的東郊是紫金山,形似龍蟠,西郊是石頭城,形似虎踞。諸葛亮曾評價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毛主席的那首著名的七律,更是寫出了鐘山的宏偉氣魄: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道路兩旁的梧桐很是有趣,本應高聳直立的主干,明顯都被修剪掉了,只剩下三棵左右的側枝,蜿蜒伸展,道路兩旁枝葉相連。導游講了其中的緣故,官方給出的答案是三棵側枝代表三民主義,而民間傳說有二,一是說宋美齡要求如此修剪,以代表自己的夫君能一手遮天,二是說三棵側枝代表福祿壽。不管哪種說法,南京老百姓都已在這炎炎夏日切實享受到了陰涼和清新的空氣。 山間有很多紅色的步道,為當地市民跑步健身而建,仔細觀察,便能深深感受到建路時的生態保護意識,因為路邊的樹如果擋住了步道,步道上便會挖出適宜的圓洞,保護樹木在原有位置生長。這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重,最終惠及的還是當地百姓。 明孝陵博物館 的士停靠的第一站就是明孝陵博物館。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時間有限,本次行程只安排了博物館部分。 展廳主要為三個版塊: 第一版塊,以雙層式浮雕、大面積漆畫為主體,表現明孝陵的整體全景。 第二版塊講述傳奇皇帝朱元璋。《明朝那些事兒》里講述的場景以壁畫和文物的方式活生生展現在眼前。元末,一個叫朱重八的小伙子從牛棚里走出來,在皇覺寺打雜為生,孤苦無依,窮的連像樣的名字都沒有。機緣巧合之際,參加抗元起義軍,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滅元朝的璋。走上戰場之后,天賦逐漸顯現,如有神助,率兵出征,有攻必克,以戰功連續升遷,還娶了軍隊統帥的養女馬氏,被擁為吳國公。后率軍北伐,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終于推翻外族壓迫,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展廳中以登基場景為終點,設計95厘米高度的基臺,隱含九五之尊之意,臺上是復制的登基龍椅。 第三版塊講述明孝陵的選址和建造,模擬重建的地宮造型參考明定陵的地宮格局,拾級而下,地宮中展出明孝陵周邊陵墓出土的各種文物,瞬間感受到歷史滄桑。 廖仲愷何香凝陵墓 的士第二站是廖仲愷何香凝墓。 在甬道入口處,導游講了廖何伉儷的傳奇故事。 夫婦二人年輕時便追隨孫中山,踏上了艱辛的民主革命之路。他們在事業、生活中相互支持、志趣相投,為自己的小屋取名雙清樓,取日月雙清之意。廖先生因推進國共合作,支持工農革命運動,48歲即被國民黨內部異己暗殺。 何香凝女士與丈夫相差一歲,卻陰陽相隔幾十年,年輕時一直陪同丈夫擁護國共合作、致力于革命解放運動,晚年擅畫山水、花卉,尤工獅、虎,被總理尊稱為何先生。臨終前她提出不能同生,死要同穴,與丈夫合葬在紫金山。 廖何伉儷的墓是香港風水先生選址,背靠紫金山龍脈的龍頭,前方是一潭湖水,紀念碑與墓頂及紫金山龍頭最高點在一條線上,墓前坡道上,種植兩排十棵龍柏,當地人稱火焰楓,據說柏樹葉子一叢一叢如熊熊火焰向上,可以旺后世子孫。墓前平臺兩端,有石辟邪各一只,就是北方說的貔貅,據導游說本來是立在地上的,總有游客伸手去摸,后來立了兩根石柱式樣的華表,頂端刻有蓮花形的圓蓋,石辟邪立在了高高的蓮花圓蓋上。 因這里風水極好,廖家后人五代均在商場如魚得水,大有作為,也算告慰這對革命伉儷。 中山陵 最后一站是中山陵景區。 來到南京,第一天肯定要來拜謁“國父”,不僅因對一代偉人的敬仰,更是對當前和平幸福生活的感恩。 走過中山陵牌坊,有一段上坡路,導游說上山很累,象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下山容易,仿佛有人推著走,象征革命前途一片光明。烈日下,我們打著傘一級一級臺階走上,很感慨,如果沒有孫先生推進的民主進程,中國還在帝王將相的循環里繞著呢,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比起革命的艱辛,我們走這幾個臺階又算什么呢。 這里的臺階修建的很有水平,上山見階不見臺,下山見臺不見階。到達山頂回望,立即被眼前風景震撼,除了這一路壯觀的臺階,四周環繞郁郁蔥蔥的古老樹林,再無高大建筑,只能用一馬平川來形容,壯闊無比。 我們在展廳里認真地拜謁孫中山先生的雕塑,據說展廳里的建筑物和雕塑都是歐洲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可見孫先生當時在世界的影響之廣。 導游提了個問題,孫先生名文號逸仙,中山二字又是怎么來的呢,答不上來,洗耳恭聽。原來中山是先生的日本朋友起的日本名——中山樵,先生很喜歡,后來的簽名都改為了孫中山,因此孫先生的陵墓命名為中山陵。當年孫中山先生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包括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路,逸仙橋,中山門等等。 未離已眷戀 從鐘山風景區走出來,仿佛剛剛結束一場歷史時光之旅,心中沉重而肅然,卻又意猶未盡,想要探尋這里更多歷史的滄桑與奧秘。 我們用剩余的一天半時間走完了南京博物院,老門東、夫子廟、總統府、江寧織造博物館。第二天回程的時候,幾乎是一路小跑到達南京南站的。 也許到南京,就是要奔跑的,正如這里2500年的建城史,若白駒過隙,呼嘯而過,仍抹不去曾經群雄逐鹿、王朝興替的風雷激蕩。這區區兩天的時間,又怎夠細細欣賞十代都會浩瀚悠揚的歷史長河。 這次只算是和歷史老人打了個招呼吧,有待以后有時間,一定還要再來漫步石頭城、夜泊秦淮河。 Amanda 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美食、花草和音樂, 喜歡研究物理和數學的偽文科生 相信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修行 圖文編輯:跑跑單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