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命題作文——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歷朝歷代對此章的解讀異說紛紜,眾多的解讀中,有一種解讀可能更加合理,這里的“女子”是特指——女子,指南子,小人,指衛靈公和雍渠之流。 孔子歷來對衛靈公沒有好印象。衛靈公,好色荒淫;南子是宋國公主,生性淫蕩,與宋國公子朝私通。宋國孱弱,不得不依附衛國。為了得到衛國的庇護,宋國國君把南子嫁給了衛靈公,衛靈公當時已經過了50歲。南子嫁給衛靈公后,依然風流成性,衛靈公也不阻止。 雍渠是衛國的宦官,一次,孔子在衛國,見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共坐一輛車,宦者雍渠陪乘,孔子乘副車,在大街上游來逛去。孔子認為這是君王好色不道德的表現,于是離開衛國了。 這種解讀應該是合理的,但是,孔子的本義終不得而知,不過,想來不會是對天下女子“棒打一大片”的。 書友精彩答卷 競奚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怨,遠之則不遜。這恐怕是男人最愛掛在嘴邊的對女人的抱怨之詞了。 對于這句話的本意,不同的考據派有不同的解析,有人已經考證出本意也并非出于對女性的歧視,更多是表達了一種人之常情。除了有修為、能嚴于律己的“君子”之外,普通人都多少會對親近的人有所出言不遜,而疏遠了又會有所抱怨。而在我看來,大多數男人講這句話,大多也不過是一種撒嬌式的抱怨,發發牢騷而已——畢竟是尚有女子可近也。 兩性關系歷來是常論常新的話題,雙方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自然就會各說各話,男性和女性有著諸多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親密關系中必然要進行交流與磨合,特別是女性敏感細膩,在親密關系中需要更多的關注和陪伴,這也是“遠之則怨也”的原因之一。 站在女性的角度上,男性也有很多不可理喻之處,比如一般比較粗枝大葉,常常不能體察到女方細微的愛情心理,更多關注大的方面,從而忽略了小的細節。 李宗盛給電視劇《花木蘭》寫過一首叫做《上上簽》的片尾曲,其中有一句“男人總是蠢話連篇,越是在意越是想不周延,男人總是蠢話連篇,留在身邊討厭,沒有又掛念”……聽到這句,女性朋友們是不是也能會心一笑呢。 跑跑單車 唯女人與小子難養也,這句話后世解讀各有不同,在當前女權主義興盛背景下,如果不踩父權思想幾腳,不足以顯示政治正確。我寧愿想象這是孔子自嘲的一句話,因為他描述的是一個事實。 作為一家之主,妻妾有所依,仆役有所求,丈夫也好上位者也罷,給點陽光,那邊就燦爛。 不給關注,對方就會胡思亂想,如果是三妻四妾,估計就會和潘金蓮一樣,暗暗詛咒李瓶兒不得好死。 這樣的狀況,全都是因為女人和小子沒有經濟收入,沒有獨立人格。如果他們和孔子一樣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誰不理誰還不一定呢。 另一方面,這種完全從自己感受角度出發的話,聽起來確實讓人別扭,關心他人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等到人家都怨了,還在碎碎念,不是找打是啥。主動點,實踐愛的五種語言,給對方需要的,就不會有這些抱怨了。 ANNA 我想說孔子他老人家可能是有感而發,可自古到今,女人孩子真的是“太難”了,真的難養啊! 古代女人得會各種女紅,還得三從四德,孩子有點錢的都被送去私塾要背那些根本不懂的文章,沒錢的就得從小求生存。男人有權了是享受、有錢了是享受、三妻四妾更是享受,女人和孩子呢?吃穿好點就算享受了吧? 再看看現在,一個女人常常又掙錢又管家,在外不光負責貌美如花還要能掙一家子吃穿,回到家就要像老媽子那樣又拾屋子又做飯,還得管孩子。這種情況下,有點怨言往往夫妻二人小則拌嘴大了就上綱上線了。做個任勞任怨的女人估計就不“難養”了吧? 孩子就更可憐了,從小就要被“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荼毒,雞娃雞到孩子生無可戀,等到上學又是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的高強度作業,現在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的孩子時有耳聞,這小孩子也夠“難養”了。 星落凡塵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本意有可能是指像“南子”那樣生性淫蕩之人。然而這句話卻使很多女性在幾千年來一直被所有人誤解。 韓國作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整個社會在對女性的態度上深受這句話的影響。最近有本很火的書《82年的金智英》里邊的一些片段就值得引起大家的思考。假如一位女性在公交、地鐵等場景中被陌生男性動手動腳。一旦大聲求救,很人多并不會指責猥褻的男性,反而會評價這位女性有傷風化。 在家庭、教育、工作等方方面面,因這句話受到歧視不平等待遇的女性是在太多了,尤其是經濟不發達,人口相對閉塞的環境里這種歧視更加嚴重。 Ting 要想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應從斷句開始。正確斷句應為: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這里的唯是感嘆詞,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呵呵,而非唯獨,只有的意思。 其次,要正確理解句中關鍵詞及其歷史背景。"女人"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廣義女性。而是指士大夫家的"妾"。"小人"是相對"君子"而言,而論語里的君子是指有德 之人。所以"小人"則是指那些品德品德低劣的人。 最后,我們不能斷章取義,要放到完整的原句中來看。原句"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 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是說明了不同的人在受到遠近親疏時的反應。親近了就蹬鼻子上臉,疏遠了就拉黑你。這是無德又不成熟的表現,并非要針對女人或者男人。 再反觀過去孔子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也可能因為有這些表現的人們的"自尊心"決定的。這種"自尊心"是可憐的,不可取的,甚至不可理喻的。在那個年代他們通常處于"依附客體",但是從心理上又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為了證實自己有主體地位,因此會有這樣極端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能夠從自身內在充實強大自己,樹立正確的三觀,那么任憑別人怎么對待,都會有泰然自若的表現。 《論語》共讀結束了,感謝吳老師的細致講解。在人生經歷更加豐富的年紀,有這樣的機會重讀或者說重新學習圣人的思想精髓,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生活工作中曾經深受困擾的問題也豁然開朗,真是受益匪淺。 相關文章 即日起,關注公眾號可獲得上月共讀書目電子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