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某某,男,68歲,2014年12月15日來診。 高血壓病10余年,心悸、心累2年,雙下肢水腫1周,入四川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老年病科門診診斷為“心衰”,目前全身浮腫,以下肢凹陷性水腫明顯,伴腹脹,飲食減退,氣短頭暈,咳逆喘息,舌淡紫,苔白滑,脈沉微澀,脈促。 辨證:陽虛陰盛,血瘀水停 治法:益氣溫陽,化瘀利水 方藥:補陽還五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處方:生黃芪90g, 生白術20g, 當歸尾10g, 赤芍15g, 紅花10g, 桃仁10g, 川芎15g, 地龍15g, 牛膝10g, 丹參15g, 茯苓30g, 桂枝15g, 制附片15g, 澤瀉15g, 豬苓15g, 甘草6g 水煎取汁450ml ,分三次服用。 連服14劑,小便多,浮腫明顯好轉,格陽除。 二診:2015年1月23日,患者訴前藥服后胃口好,精力充沛,未曾感冒,雙足有力,已停用半月,欲進一步鞏固療效而就診。目前,未見下肢水腫,偶有勞累后氣促,但耐受力較前明顯好轉,舌淡黯,舌底脈絡瘀滯,苔薄,脈沉澀。 考慮病根未完全根除,囑其常服生脈飲,避風寒,暢情志,適當鍛煉。辨證處方大致同前,適當加用補腎通絡之品。 方藥:生黃芪30g, 生白術15g, 當歸尾10g, 赤芍15g, 紅花10g, 桃仁10g, 川芎15g, 地龍15g, 牛膝15g, 丹參15g, 紅景天10g, 桂枝15g, 菟絲子15g, 甘草6g 水煎取汁450ml ,分三次服用。 按語:胡老認為慢性心衰從中醫辨證看心病及五臟,本虛標實為多見,包括心肺脾腎等臟虛損,因氣化無力,血運不暢,血瘀水停內生,考其病機當以少陰心腎為中心,主張從少陰論治。胡老根據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理論及張仲景“血不利則為水”精神,臨證治療中以振奮少陰陽氣為根本,輔以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本方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用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亦為佐藥。 該病病程纏綿難以根治,據心病日久“窮必及腎”、“久病入絡”,加用紅景天、菟絲子補益一身之真陽。 本方生黃芪用量獨重,但開始可先用小量(一般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時,再逐漸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藥用量較輕,使用時,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大,胡老善用此方于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者,收效卓然。 |
|
來自: 秦明月之龍騰萬 > 《文件夾44: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