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城市,可能還不如鶴崗。 鶴崗這座城市,進入我們的視線里,源于網絡上關于它走紅網絡的超低房價和層出不窮的魔幻買房故事。 去年,鶴崗因為幾萬元一套的白菜價住房,躥紅于網絡,于是名揚全國。 高房價猶如洪水猛獸的今天,鶴崗的出現引來眾人驚呼:竟然有如此房價如蔥的地方!甚至很多人動了組團去鶴崗買房的念頭。 直到現在,網上很多關于鶴崗買房的新聞報道都還未停止。熱鬧總歸會散去,去鶴崗買房現在看來純屬群體性的圍觀事件,可操作性極低。 但在全國,其實有很多城市還在上演類似「鶴崗」型城市的陌路與悲歌。 “原來還有這么便宜的房子” 百度貼吧上,有一個叫做李海的年輕人(33歲),直播自己從舟山奔赴鶴崗買房的全程,幾經周轉,他用5.8萬元買下鶴崗的一套小兩居。 一套77平米,帶裝修的二手房。在李海眼里,這套房子不錯,周邊有個菜場一百米不到,也有學校,醫院,商鋪這種滿足日常生活的配套,處于鶴崗中心的位置。 為了迎接新生活,他還為自己的這個新家,買了床新被子,換上了一個價值抵一個廁所的新門,并快速地動身回舟山老家遷戶口、搬家。 也正是因為這一條圖文直播的帖子,讓很多驚呼:“原來還有這么便宜的房子!” 于是鶴崗和李海,便這樣雙雙走紅于網絡。 直到今天,貼吧上這條圖文直播鶴崗買房的帖子依然存在,依然被看到新聞而好奇趕來的人不斷圍觀。 之后關于他怎么工作和生活的故事,并沒有繼續連載下去,我們對于結局不得而知。 李海所在的城市舟山市中心的房價已經快要站上兩萬一平,自己無力支撐,且自己獨身,所以也沒有什么牽絆。在很多人看來,李海在鶴崗買房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然而沒想到故事很快發生了反轉。 熱鬧散去不久之后,一個追隨李海去鶴崗買房的年輕人徐康“3萬元買了房子,幾個月后2.2萬元賣了”的反轉故事,再一次引起一片喧囂,刷爆網絡。 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2.2萬啊!這讓鶴崗再一次回到人們的視線里,人們也因此看到了鶴崗買房的另一面。 故事的主人公叫徐康,湖北荊州洪湖人,長年在拉薩打工,一個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他因為在網上看到3萬元可以買房,毫不猶豫去買了一套。 起初他想過鶴崗找份工作,不過在鶴崗他能做的工作的月薪3000元左右,他還是決定回拉薩打工,只是偶爾回去鶴崗住幾天。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了,因為疫情的影響,徐康失去收入,三萬塊買入的房子,最后二萬塊賣出去了,直接虧損了24%,對于徐康來說,這是一次失敗的買房。 他因為不在鶴崗工作和居住,因此這套房子失去了使用價值。 更可怕的是,轉手的價格更低,由于信息不透明,外地人在鶴崗買房,其實面臨的是中介的隨意報價和加價。 '’本地人沒人買,逮到一個外地人是一個唄!” 在李海直播鶴崗買房的帖子里也提到:“鶴崗房子本地人買三萬,外地人買六萬,本地人買七十多平的毛坯一萬就夠,外地人買都四五萬,欺負外地人。” 也就是說,一套鶴崗市中心的房子,其實也就值那么一兩萬塊錢,且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接盤的人,為了快速賣出所以還能更低,甚至沒有底線。 這兩個故事除了滿足獵奇心理,我們也應該得到一些關于買房的警示:有些城市的房子,隨時都會陷入房價暴跌和沒有人接盤的深淵。 實際上鶴崗不止一個 像鶴崗這樣的城市,官方給出的定義叫做,資源枯竭型城市。什么是資源枯竭城市?就是累計采出儲量已經達到可采儲量70%的城市。 而中國一共有多少個資源枯竭型城市?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經國家“蓋章”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共有69個,包含了大量東三省城市,如遼寧盤錦、黑龍江五大連池、吉林敦化等。 在這些城市里,有些比鶴崗還鶴崗,甚至還不如鶴崗。 幾千塊甚至幾百塊一套的房子也沒有人買,這樣的魔幻現實發生在甘肅玉門。 這座被稱為中國石油的搖籃的城市,最極端的情況,房價最低可以低到28元/平,比豬肉價格還便宜不少。在房產平臺上,玉門的有些房子開價1-1.5萬元,即便是具有通水、通電、通暖氣的居住功能,但還是無人問津。 據說,玉門的房價沒有標準,看房東心情而定,實在賣不出到了最后,價錢都可以談。 玉門但隨著石油開采的枯竭,經濟增長后勁也如同一個個油井被逐步掏空。 留給這些城市的,往往是生態環境惡化、經濟嚴重衰退、貧困人口增多,且多年難以得到根本緩解。 房價跌到白菜價,是這些城市的后遺癥。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路徑,大都異曲同工 就拿鶴崗來說,作為一個地級市,作為曾經的中國四大煤城之一,房價竟不如很多縣城里的房子,為何如此? 首先,這是一個典型的人口收縮型城市。 據統計公報顯示,鶴崗近年來人口變動情況是這樣子的:2015年105.6萬人,2018年99.5萬人,人口增長連年為負數,四年內人口不斷外流。 不管是鶴崗也好,玉門也好,人口嚴重收縮的城市,房子不值錢是必然。 沒有人,房子什么都不是。 尤其像鶴崗這樣的城市,涉及到供暖的問題,每年暖氣費的成本就要好幾千元,當持有成本太高,房子反而成了負擔,白送也沒人要。 那么,人都跑哪去了?帖子里也提到,整個鶴崗街上多是老年人,年輕人奔赴各個一線城市,沿海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發展去了。 人口為什么一直負增長,這和城市的產業息息相關。一個地方你要長期居住,一定要有找到工作吧。對不起,鶴崗的產業自古以來就只有一種:煤礦業。 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產業轉型面臨困境,鶴崗被列為了首批資源枯竭城市。 資源枯竭型城市在七八十年代,都因煤炭工業而極度繁華過,隨著煤炭開采最后是資源的消耗殆盡和價格下跌。 于是大量的勞動人口面臨失業,那么一座沒有產業活力的城市,對于年輕人來說,也沒有留下來的必要,即便房價再低也會逃離得越來越遠。 年輕人沒有了合適的工作,理想的薪水,自然會選擇用腳投票,去往他們認為的理想城市,去奮斗和尋找機會。 所以留下來的,只有老年人,城市老齡化愈發明顯。 一座城市如果60歲以上人口達到了10%便是可以看作一個老齡化的地區。 根據官方數據來看,2017年鶴崗人口的結構,老年人占比達到了20%以上,中年人口接近半數以上,意味著未來鶴崗面臨的是更加嚴重的老齡化社會。 還有一個特點不得不提,那就是鶴崗的高度城鎮化,數據統計已經達到81%。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伴隨而來的是棚改結束,本地剛需已經消耗殆盡,人口流失嚴重,沒有外來人口流入,就沒有新的購買力補充。 這意味著它不僅失去了人口紅利,棚改紅利也已經消失殆盡。 當本地人不斷往外走,外地人不愿意來,那么房子無疑無疑是嚴重過剩了的,那么就是只有兩種可能性:要不房價腰斬賣出,要不房子無人接盤。 這也是未來很多資源衰退型城市都會經歷的路徑,先是人口外流,老齡化,經濟滑坡,最后空間破敗,最后房價突破人們的想象。 這些年,隨著城市群,大都市圈的聚集效應愈發顯著,一二線城市還在不斷搶人,你還認為鶴崗只有一個嗎?絕對遠遠不止。 鶴崗只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很多類鶴崗型城市的縮影。 房子與房子之間的差別來源于城市于城市之間的差別 區域發展變化,從當初發展沿海城市,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等,到現在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型都市圈,未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已是注定趨勢。 在未來更多是兩極分化的世界,頭部城市的房子越來越貴,四五六線城市的房價逐漸走入下降通道。 在日本,最極端的地方,甚至房子免費送,用來招攬年輕人,但是也找不到年輕人去到那里。 伴隨著都市圈的發展,全國大部分三四五六線城市,只要非中心,沒有產業,沒有經濟支柱,人口不斷外流的地方,都面臨這樣鶴崗式的危險。 這樣的城市,沒有年輕人,沒有房屋的剛需,房價必然進入下降通道,在人口不在增長,并且房價下降的時候,還找不到接盤的人。 買這樣城市的房子,既不會去住也賣不掉,房子變成了難以不能流通的商品,再便宜也賣不出去,價格就由買家而定,陷入一個深淵。 價格低的房子,除了可能是洼地,也有可能是這樣的無底洞。這是我們應該從鶴崗買房里清醒看到的事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