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青花瓷,你的眼前或腦海里會不會拂過一道道雄厚而單純的藍色魅影?最常見的白地藍花青花瓷,落筆簡潔,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奢華;而色地青花瓷和色釉青花瓷無疑青花瓷里的兩朵奇花,其五彩繽紛的色彩會讓人心醉。 一般來說,青花瓷器是指以天然鈷土礦加工成的鈷料,在已成型的瓷器坯體上裝飾圖案花紋,再施透明釉后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 最常見的青花瓷器外罩的是白釉或青白釉,即白地藍花瓷器,藍白相映,給人以一種優雅恬靜之美感,因而它是元、明、清以來景德鎮瓷器生產中的主流產品,也深受國內外人們的喜愛。 然而,在青花瓷器生產的發展過程中,制瓷的藝人和工匠們已經不滿足于一味地燒造白地藍花瓷器,而是開動腦筋去開發一些新的青花瓷器品種,這就是色地青花瓷和色釉青花瓷兩大類。 色地青花瓷器色地青花瓷常見的有黃地、藍地、灑藍地、天藍地、豆青地青花瓷。 黃地青花瓷器 黃地青花瓷器屬于二次燒成的青花瓷器。其做法是先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瓷器,然后澆上低溫黃釉,將有圖案花紋處的黃釉剔掉,再入低溫炭爐焙燒而成。黃釉地襯托藍色花紋,給人以高貴典雅之美感。 明正德 黃地青花果盤 明代黃地青花瓷器造型以盤最為多見,盤上的裝飾題材大都為折枝花卉、花果、纏枝花、龍穿纏枝蓮紋等。由于明代瓷器上的黃釉以弘治時的水平最高,因此,明代黃地青花瓷器也以弘治時的產品最為悅目。其顏色嬌嫩,與以淡雅的“平等青'料繪就的青花圖案相匹配,真可謂相得益彰。 清康熙 黃地青花雙龍盤 在清代,景德鎮御器廠進一步地豐富了黃地青花瓷器的造型,除了盤以外,還創燒出葫蘆瓶、方斗杯、罐、碗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從雍正朝開始,黃地青花瓷器上的黃釉不再使用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鐵黃釉,而是改為了以氧銻為著色劑的蛋黃釉。 灑藍地開光青花瓷器 此類瓷器主要見于清康熙時期。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器物上作局部開光,在開光內以青花料描繪圖案紋飾并僅在開光內施透明釉,入窯經高溫燒成后,在器身開光以外的地子上,用吹釉的方法施灑藍釉,然后再次入窯經低溫焙燒而成。有些器物在灑藍地上還加描金裝飾,那就還需要再低溫燒一次金彩。 清康熙 灑藍釉開光青花瓶 灑藍地開光青花瓷器的造型有棒槌瓶、撇口瓶、茶壺、筆筒、罐、盒、碗、盤等等。 藍釉地留白繪青花瓷器 是指在藍釉地留白處加繪淡描青花紋飾的一類青花瓷器。其青花發色淺淡青翠,主要見于康熙、乾隆兩朝。 清康熙 天藍釉青花釉里紅瓶 豆青花開光青花瓷器 其做法是在已成型的器物上施豆青釉,然后作出各種開光,將開光內的豆青釉剔掉,然后再在開光內以青花料描繪圖案紋飾并施以透明釉,最后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也有在豆青地上暗刻圖案花紋及在青花紋飾上加繪釉里紅的。 清康熙 豆青釉開光青花盆 天藍地青花瓷器 是指天藍地留白或開光繪青花瓷。主要見于乾隆時期,造型有天球瓶、洗口瓶、燈籠瓶、蒜頭瓶、雙耳扁瓶、水丞、缸等等,也有在器物上以白泥勾繪圖案輪廓線。 色釉青花瓷器孔雀綠釉青花瓷器 是從元代開始景德鎮創燒的一種青花瓷器。其做法是:器物成型后,以青花料在胎上描繪圖案紋飾,然后只在有圖案紋飾處涂一層薄薄的透明釉,入窯經高溫燒成后,再通體施孔雀綠,最后入窯焙燒而成。可透過孔雀綠釉所見到的青花紋飾呈黑色。由于孔雀綠釉是一種主要以硝酸鉀為助溶劑的中溫釉,在燒高溫的鴨蛋形窯中燒成。 傳世的元代孔雀綠釉青花瓷器已很少見,只是在出土的標本中見到。明代孔雀綠釉青花魚藻紋盤作為傳統品種,在綠釉的掩映下,魚兒宛如悠閑地漫游在碧波之中,與白釉青花瓷器相比,又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 明正德 孔雀綠釉四魚盤 哥釉青花瓷器 哥釉是一種釉面開有細碎裂紋的釉,顧名思義,哥釉青花系指在哥釉掩映下的青花瓷器。始見于明萬歷時期,以后清代各時期均有燒造,外底所署款識除“大明萬歷年制”以外,還常見有“玉堂佳器”、“富貴佳器”、“福”、“雅”等等。 清康熙 哥釉青花八駿筆筒 清代哥釉青花瓷器的造型有棒槌瓶、筆筒、觀音尊、洗口瓶、盤、碗等等。特別是康熙朝產品,胎質細膩堅硬,通體釉面開米黃色或灰色片紋,圖案紋飾以山水花卉紋飾為主。 天藍釉青花瓷器 是指在天藍釉下裝飾的青花瓷器,主要見于乾隆朝,造型有撇口瓶、螭耳洗口瓶等等,裝飾題材有松樹、梅花鹿、蝙蝠、獅子等等。 以上簡單地就本人的淺識為各位介紹了色地青花和色釉青花兩個主要品種,其實青花瓷器的內涵遠不止這兩個品種,除此之外,應還有青花加礬紅彩、青花加胭脂紅彩、青花加金彩、青花加粉彩、青花地黃彩、青花地綠彩、青花地紫彩等等。由于筆者還是在學習中,文中有不妥不當之處敬請行家斧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