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之后8月中下旬會出現“秋老虎”,大氣科學詞典上說: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后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這里的關鍵含義是天氣變涼后再次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稱為秋老虎。有不少年份,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這種夏秋連熱的情況出現,“秋老虎”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需更多提醒防暑降溫。 在立秋,又有感恩祭祀、貼秋膘和“啃秋”的民俗。“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咬秋”。我國民間有些地方講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秋天的到來。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初秋,是清爽的、郎朗的;是空山草木瘋長,林間清泉泠洌;是欲滴未滴,露凝了霜,道盡了秋意寒涼。 《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夜色轉涼,出窩不久的烏鴉好像已經耐不住寒意,啼鳴著飛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色一下子變得那樣的空靜。夜寂靜下來,枕邊吹來一陣一陣清新的涼風,像是扇子在一下下地搧動。從睡夢中起身,來到寂靜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覺到的秋聲卻是無處可尋,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 西方凄冷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的熱風。 二候: 白露降 大雨之后,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露,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 寒蟬鳴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知了、知了”的叫個不停。有詩《立秋》曰: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左河水)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宴在《四民月令》中有云:“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立秋,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立秋后就進入秋天,天氣從之前的悶熱,逐漸轉為晝夜溫差大,天高云淡的初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養生應順應時節變換,養生重點逐漸由夏天的養心,轉換為秋天的養肺。 立秋養生要注重以下幾點: 起居:重視起居調養,保持充足睡眠 立秋后,起居調養方面,當“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順應陽氣收斂,卻又不是太過,使肺氣得以舒展。且季節變換之期,當隨冷熱變化,適度調整衣著,以利機體適應氣候變化,方得以避免受涼感冒。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后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入秋之后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壓力大,易熬夜,睡眠時間也就隨之減少。人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應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鍛煉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精神:注重精神調養,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氣定則神閑,神閑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秋季人們既有收獲的喜悅,也難免觸景生情,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失落感。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情志上要忌悲憂傷感,遇傷感事則主動排解,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不妨多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 飲食:宜清淡飲食、滋陰潤燥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夏秋交替時節,身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大量消耗,再加上食欲不振,活動減少,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處于相對低下的水平,攝入減少而消耗增多。因此,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維護健康的重要一環,可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制品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檸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補充維生素,還可幫助消化、健脾開胃、提高食欲。 防病:注意預防感冒和咽喉炎 經過長期高溫的襲擊,人體的免疫力已經下降。大氣相交,季節變化,勢必影響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中醫認為,小孩是幼陽之體,易寒易熱,容易受外因的侵蝕,從而導致感冒、咳嗽、發燒。因而,小兒要注意飲食起居,尤其是睡眠,無論是小孩還是成年人,睡眠都要放在第一位。 氣候上來看,秋季風干物燥,一旦勞累過度,容易誘發咽喉炎或是使本來已痊愈的咽喉炎復發。做好咽喉炎的預防,應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積極防治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過冷、過燙、油炸、腌制等刺激食物。 立秋后養生按三個穴位 祛燥:按“迎香”潤肺防燥 入秋后天氣會逐漸由暑濕轉為秋燥,而秋燥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此季還是慢性氣管炎的高發期,特別是老年人對氣候的變化較敏感,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病。平時除了可以做做穴位按摩以外,還要注意空氣流通,多鍛煉身體,盡量保持飲食清淡,提高身體免疫力。此外,還要注意保持居室干凈整潔,避免與過敏原接觸。 點揉迎香穴具有清熱散風,去燥潤肺,宣通鼻竅的作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約0.5寸、鼻唇溝中。按摩前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將雙手中指指尖點于迎香穴,待有酸脹感后,再兩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順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發酸、發脹、發熱為度。 防熱傷風:按“足三里”強身敗火 末伏時期的感冒仍是暑天感冒,俗稱“熱傷風”。即在熱的環境下,人體汗毛孔開放,汗液外泄,而又感受了風邪引起感冒。從中醫角度講,這是因為伏天機體能量消耗大,人體免疫力下降所致。不少市民頭伏、中伏都沒有被暑熱擊倒,但末伏時卻撐不住了,主要和前段時間抵抗力透支過多,近期疏于保健有關。 “足三里”是強身健體、養胃敗火的黃金穴。該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最常用的按摩方式之一是,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節的背面作為著力點,或者手自然展開,以拇指腹作為著力點,在選定的穴位上繞圈按揉。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 養心:按“極泉”理氣護心 “秋老虎”發威時不少人會總是感到心里煩悶。這主要是因為入秋后偶爾的氣溫回升堪比盛夏。當氣溫超過33℃時,人體的新陳代謝會顯著加快,對血液循環系統有很大影響,氣血運行不暢,人便會出現胸悶的感覺。加上這個季節是人體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時期,如不注意及時補充水分,血液黏稠度過高易引發心臟病復發。 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第一要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該穴對治療心痛、胸悶、咽干煩渴有效,經常彈按“極泉”能調暢氣血,進而寬胸理氣,養護心肺。彈按時力度應柔和,動作應連貫。每次彈按的量應因人而異,一般彈按10次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