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分別是《易經》里的兩個卦,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易經》是哲學,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世界觀又叫宇宙觀,是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看法。哲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宇宙的本元是什么?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宇宙存在的狀態什么?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不變的?位于《易經》64卦之首的乾坤兩卦,首先就給后人回答了這個問題。 《易經》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呢?也就是說,《易經》的宇宙觀是什么呢?我們首先一起看乾卦。 乾卦: 卦辭:乾:元,亨,利,貞。 譯文:乾:本元,亨通、銳利、正定。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文:天體運行,強健,君子應當以此效仿而自強不息。 解析:乾卦的乾是什么?卦辭回答了四個字:“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很抽象,不能只從字義上去理解,必須從八卦的產生上去認識。 元指什么?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宇宙的本元。宇宙是一元的還是二元的,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乾卦是如何回答的呢?不妨先從八卦的產生說起。孔子用四句話概括了《易經》八卦的產生:“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卦說的這個元,就是大極,大極就是“一”。乾卦卦象就是由“一”構成的,單卦乾是三個“一”,復卦乾是六個“一”。 所以,乾卦本身就包含了宇宙是一元的,不是二元的觀點,這是《易經》宇宙觀的內容之一。 構成乾卦的這個“一” 稱為陽爻,《易經》認為,陽為大,為實。因此,大極就是“陽極”,陽極就是“實極”,說明宇宙的本元是實的,不是虛的。而物質是實的,精神是虛的。 可見,《易經》認為宇宙的本元是物質的,不是精神的。這是《易經》宇宙觀的內容之二。 也許有人有會問,大極在哪里?誰看見了,純粹子虛烏有,怎么會是物質的?這里不妨借助一下歷史:馬克思在確立哲學基礎——物質的定義時,認為物質是分子。后來發現了原子,一些人便借此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這時,列寧為物質重新下了定義,認為物質是客觀實在。從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包括看得見的物,也包括看不見的物,空氣就是最典型的看不見的物質之一。現代科學證明,人類目前看得見的物只占宇宙的百分之九。所以不能以是否看見為標準去斷定是不是物質。通過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可以進一步證明《易經》的宇宙觀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 坤卦卦辭也有“元”,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二元”嗎?其實,坤元、乾元,是一個元,準確地說,是一個元的兩個方面,即兩儀。兩儀是什么?是指一元的這個物質是由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矛盾。 《彖傳》講乾元是“萬物資始”,講坤元是“萬物資生”,乾元就是構成生命的細胞,任何生命都始于細胞,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生命無論大小長短,都是由無數的細胞構成的。但是,僅有細胞是不夠的,生命還無法形成,生命的形成還需要條件,正如雞蛋,雞蛋是一個大細胞,雞蛋可以孵出雞來,需要溫度,溫度這個條件就是“坤元”。“乾元”“主始”,“坤元”“主生”;“乾元”是種子,“坤元”是土壤。這是我們理解乾坤所必須掌握的第一要領。其次,乾坤還代表事物的兩個方面,即“一元中的”陰陽兩個方面。《易經》認為,在陰陽矛盾中,陽為主,陰為輔。乾為陽,坤為陰,所以乾排第一,坤排第二。64卦的排列順序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不能改變的。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所以元的性質是由陽決定的,因此稱為大極,不稱為陰極。關于這個問題在坤卦中還會講到。 宇宙的本元不僅是物質的,而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這是《易經》宇宙觀的內容之三。 第二個字:亨。亨通、通達、暢通之義,指的是運動、變化。元,是大極。亨,是元之亨,只有亨才能到達兩儀,嚴格地說是元的兩儀開始表現出來。以雞蛋變為雞為例,元,好比雞蛋,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亨,是開始動,開始發生變化,形成小雞的胚胎。 乾有亨,坤也有亨,意在說明亨,即運動變化,是乾與坤,陽與陰相互作用的結果。《坤卦》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彖傳》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就是以陰陽云氣相交才會下雨為例,說明運動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 宇宙是運動的,運動是由矛盾的兩方面相互作用產生的。這是《易經》關于宇宙觀的內容之四。 第三個字:利。不是利益的利,而是亨之利,亨的進一步發展。利,有“力”的意思,表明宇宙及萬物的運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不可阻擋的。雞蛋的蛋殼,是硬的,但隨著“亨”中雞胚的生長會破殼而出,足見其生命力之強。 第四個字:貞。兩層含義:一,貞者,正也。是指運動的基本方向是前進的,不是倒退的;是上升的,不是下降的。二,貞者,定也。 運動是有規律的,恒定的,不可改變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是《易經》宇宙觀的內容之五。 “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卦 彖辭》)大明,就是太陽。始終,就是從日出到日落。太陽運動的六個位置使白天的六個時辰就形成了,體現了運動的規律性和時效性。正是這種運動規律控制著整個宇宙,整個世界。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從元發端,兩儀相互作用為亨,兩儀生四象進一步變化為利,再到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又生64卦為貞,這就是乾道的變化。 八卦分別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代表宇宙生命的八種特性,乾,健也。兌,悅也。離,麗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艮,止也。坤,順也。所以,八卦形成的是“性”。八卦相重,而成64卦,代表萬物之“命”,這就是“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把八卦的初爻、二爻、三爻分別聯接起來,會合成三個以大極為圓心的同心圓。圓心為元,內圓為亨,中圓為利,外圓為貞。象征形成核心,圍繞中心,團結一致,和諧安定。所以爻辭最后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首是元,出是亨利,咸寧是貞的表現,這是對元亨利貞的形象解讀。 卦辭用元亨利貞四個字表達了對宇宙的認識。元亨利貞也是事物運動的一個周期。六爻以龍作比,以太陽的運動為例具體說明宇宙運動的周期性,規律性。 乾的運動就是宇宙的運動,是矛盾的兩方面即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乾為純陽,其運動離不開陰的作用。因此,乾之陽爻用于坤體,坤之陰爻用于乾體才會有乾坤的運動。兩卦爻辭中專增加“用九”和“用六”兩項,就有此意。 用九,用六,對于理解乾坤兩卦爻辭很有幫助。乾卦用六,是指陰作用于乾體。 初九:潛龍,勿用。 譯文:初九,潛入地下的龍,暫不要發揮作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譯文:《象傳》說:“潛龍勿用”,因為陽爻在下方。 解析:《易經》六爻,一、二爻位代表地。初爻雖為陽,但在初位,初位是地下,故稱“潛龍。”象征這時的太陽還不能發揮作用,所以“勿用”。 將坤之初六用于乾之初爻,初九變陰,下卦則成巽,巽即“遜”。暗示此時初九要謙遜,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充實自己,不能急于表現自己。 也有人認為,初九“勿用”,乾之初爻不動,故不必“用六”。似乎有理。但深入考慮,初九只是“勿用”,不是“勿動”,初九還是運動的,不動接下來怎么“見龍”?所以還得“用六”。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譯文:九二,龍出現在地面,利于見到“貴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德:古人的德,主要指行為,所以后來常把德與行聯在一起。) 譯文: 《象傳》說:“見龍在田”,是指德行要施于廣眾。 解析:將坤之六二用于乾之二,下卦即為離卦。離為日,象征太陽已經出來。“見龍在田”,就是太陽露出了地平線。“利見大人”,大,指陽。太陽為陽,陽為大。太陽出來了,大人就是太陽。利見大人就是利見太陽,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暗指利于貴人相助。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終日:末日,指太陽降落的時候。乾乾:勤勉自強。厲:嚴格。) 譯文:九三,君子看到了“末日”,能自強不息,并且晚上警惕自省,這樣嚴于律己沒有過錯。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譯文:《象傳》說:“終日乾乾”,是指反復修煉才能恪守天道。 解析:九三為下卦之極,就單卦而言,九三應為日之末,即太陽西下了,故稱“終日”,終日即末日。 但本卦是乾卦,九三處下乾之極,向上還有乾,故稱“乾乾”。表明還有光明的前途,只要能自強不息,勤奮自勉,就會走出“末日”,繼續上升。 如何自強不息呢?爻辭接著從人事的角度作了回答:“夕惕若,厲無咎。”“終日”,就是到晚上了,故言夕。夕是陰,陰與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兩方面。爻辭的意思是,九三以陽居陽,只有陽還不夠,必須有陰,即必須堅持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才能進,才能真正自強不息。譬如既要大膽,又要心細,既要看到成績,又要看到問題,等等,才能進。為此,要反復修煉,嚴格要求自己。 將坤之六三用于乾之三,二、三、四爻則為互卦離,表明太陽雖然落了,但還會出現,上升。蘊含的就是陽必須有陰才能進的道理,即對立統一規律。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或:yu通“域”,疆界。) 譯文:九四,突破疆界從深處躍出,沒有過錯。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譯文:《象傳》說:“或躍在淵”,是指上進沒有過錯。 解析:九四爻有兩個特點: 其一,由下卦進入了上卦,這是一種跨躍,故稱“或躍”。或,作邊界講,九四跨過了下卦的邊界。 將坤之六四用于乾之四,二、三、四即成互卦兌,兌為澤,澤為淵,故稱“在淵”。按照量變質變規律,漸變是量變,躍變是質變,這一爻說明九四在運動中發生了質變。 其二,九四陽居陰位,有陽有陰,就象有陽光有雨露,所以會“或躍在淵”,能夠發生飛躍。就象萬物的種子破土而出,實現了質變。 坤之六四用于乾之四,三、四、五爻又成交卦離,表明太陽繼續上升,仍在發展,故“無咎”。 本爻揭示了宇宙運動中的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譯文:九五,龍在天空飛翔,利于出現賢能之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譯文:《象傳》說:“飛龍在天”,是指象太陽一樣創建了偉業。 解析:九為一位奇數的最大數,五在一位奇數的中間,所以九五乃“至尊至中”。“九五之尊”即由此而來。九五代表最高位。 坤之六五用于乾之九五,上卦即為離卦,表明太陽上升到了最高位。此時九五就象太陽,如日中天,事業十分興旺,環境十分有利。如日中天就是“飛龍在天”。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大人指的太陽。大地的萬物生長都是光合作用的結果,都是太陽所造。故言“大人造也。” “利見大人”,是指九五已經象太陽一樣,創建了豐功偉業。 上九:亢龍有悔。(亢:過高。悔:通“晦”。) 譯文:上九,過高的龍,反而看不見了。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譯文:《象傳》說:“亢龍有悔”,是指盈滿不可能長久。 解析:太陽在中天最高,上九為上卦之極,過了中位,即過了最高,故以“亢龍”喻之。太陽過了中位,就是“夕陽西下”,天空會越來越暗,暗即晦,所以“亢龍有悔。” 坤之上六用于乾之上九,上卦成兌卦,兌為澤,象征龍又會回到澤淵中,沒有了蹤影,故言“悔”。悔通“晦”。“亢龍有悔”就是亢龍有“晦”,過高,反而看不到了,這里是指物極必反。《小象》說:“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盈則必虧。盈,就是圓,月亮最圓的時候,也是開始月缺的時候,故“不可久也”,指的就是物極必反。物極必反,是《易經》的一個重要哲學觀點,64卦的每一卦都有體現。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譯文:用乾道,出現群龍無首的現象,吉利。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德:古代的德多指行為,包括成果。這里指運行。) 譯文:《象傳》說:“用九”(見群龍無首),是指天體的運行是沒有“頭”的。) 解析:陽為奇數,陰為偶數。九是個位奇數的最大數,陽為大,故以九代陽。乾為陽,用九,就是用乾道,即順從和運用客觀規律。 “群龍無首”,說明是群龍首尾相接,做的圓周運動,象征事物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而且無窮無盡。“見群龍無首,吉”,意指,能運用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會吉利。 再看坤卦: 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牝:指雌性動物,代陰。馬:乾為馬,代陽。) 譯文:坤:本元,亨通,順利,陰陽交合而正定。君子有所前往,先迷途后有主,因而順利。西南得到光明,東北失去光明。安于正道,吉祥。 解析:“坤:元,亨,利,牝馬之貞”,是卦辭的第一段。坤和乾都是元亨利貞,區別在于“牝馬之貞”。牝馬,有兩層含義:一指陰陽相交。 牝,指坤,指陰。乾卦寫天,故以龍喻乾;坤卦寫地,故以馬喻坤。牝馬是一陰一陽,合為一體就是陰陽相交,乾坤相合。《彖傳》中的“德合無疆,含弘光大”等,都是陰陽交合之義。二以牝馬代坤。乾雖為馬,但陰陽相交,即乾卦“用六”后,陽已變陰。牝馬乃變陰之馬,故可代坤。牝馬乃雌馬,雌馬的特點是順從雄馬。通過牝馬的含義可知,所謂“元,亨,利,牝馬之貞”,是說只有陰陽相交,陰順從陽,才能元亨利貞。為了更清楚地認識這一問題,不妨對元亨利貞作進一步分析: 元是本,對乾來說好比種子,對坤來說就是土壤;亨是動,對乾來說是發出,對坤來說是接受;利是長,對乾來說是生長,對坤來說是供養;貞是成,對乾來說是成果,對坤來說是結束。可見,在元亨利貞中,乾坤是不能分離的,是陰陽共同作用的過程和結果。而且,最后的結果還是“馬之貞”,也就是乾之貞,即乾有成果,坤是“無成有終”。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這是卦辭的第二段,用隱喻的方法闡明事理第二利貞,馬喻乾。牝馬既指都是元亨利貞,區別在坤是對乾來說是萌動。君子指坤。先迷,是以月亮隱喻君子(乾卦以日作比,坤卦以月作比),指月亮先天不發光;后得主,是指月亮后天得到了陽光,主,指太陽,代乾。利,月順陽則利,才能發光。這是以月亮依靠太陽才能發光為例,說明陰必須以陽為主,坤必須以乾為主,陰陽才能交合、乾坤才能統一。本段實際提出了這樣一個的觀點: 矛盾雙方是有主有從的。有主有從才利于統一,才能陰陽交合,元亨利貞。否則,沒有主從之分,就會勢均力敵,互不服氣,難以融合。 這種矛盾的主從關系是《易經》宇宙觀的內容之六。 我們現在說的,精神與物質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外因與內因相統一,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統一,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統一等等,都屬于這種情況。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古人觀察天象,發現每月(農歷,下同)的初二,月亮會出現在西南方,地球開始得到月光,地球以月亮為朋,這就是“西南得朋”;每月的下旬,二十三日,月亮會在東北方完全消失,這就是“東北喪朋”。 “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這里是把陰陽比喻為朋,意思是陰得陽則明,陰失陽則暗。這是講陰順陽,陰陽結合的重要性。 “安貞,吉”,應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指女子有家則“安”,女子出嫁的“嫁”,就是指女子嫁了丈夫就有了家,有了家就安了。女子為陰,為坤。意指陰順陽,陰陽結合則安。另一方面,指家有女人則安。是說女子的作用不可忽視。貞,是正定,安才能正,才能定,所以吉。 由此可見卦辭的第三段,既強調了陰順陽的重要性,又指出了陰的作用即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因此既要重視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可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通過坤在64卦中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坤雖處于乾之下,但處于62卦之上,等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表明其作用非同小可。總之,坤卦卦辭指出了在宇宙這個陰陽結合的矛盾統一體中,矛盾雙方是有主有次的,其中陽為主,對矛盾起主導、決定作用。陰為次,處于從屬的地位,應當順承“主”,即順陽。矛盾能否統一,關鍵在于陰能否順陽。 因此,既要重視主要矛盾的主導作用,又絕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作用,這是《易經》宇宙觀的內容之七。 下面解析坤卦爻辭。同乾卦“用六”一樣,坤卦“用九”,才便于理解各爻爻辭。坤卦用九的實質,是陽作用于陰。就象太陽作用于月亮,月亮才能發光一樣。故坤卦爻辭借月亮來說明事理。 初六:履霜,堅冰至。 譯文:初六,腳下踩到霜,就知道結堅冰的季節就要到了。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馴:本義馬馴服,指順從。致:使達到,引申為使之變化。) 譯文:《小象》說:踩到霜而知堅冰季節將到,因為陰氣開始凝聚了。順從才能使之變化表明了陰陽結合的道理,這就是“至堅冰”的含義。 解析:坤為農歷十月,處立冬前后,這個季節大地應當結霜了,而且坤為陰,天氣已冷,陰氣在下遇冷,地面開始凝結成霜(陰始凝也),又處于下,故稱“履霜”。 地面有了霜,表明結冰的嚴寒季節就要到了,因為十月之后的十一月,要到冬至了,天氣更加寒冷,進入了結冰的季節,故稱“履霜,堅冰至。”這是指氣候的變化規律。 復卦代表十一月。復卦是一陽始于下。這一陽是乾之初爻用于坤之初爻的結果,就是陽交于陰的結果。說明初爻揭示氣候的變化規律,意在指出陽必須交陰,陰必須順陽,才能變。《小象》說的:“馴致其道”,就是指陰順從陽,陰陽結合才會發生變化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習:重) 譯文:六二,平直,方正,博大,沒有后天習慣就沒有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譯文:《小象》說:六二的變動,因為直所以才方,“不習無不利”,是指大地之道的光明。 解析:六二的爻辭從字面很難理解。但《小象》的解釋給了我們打開爻辭的鑰匙:“六二之動,直以方也。”就是要把六二作為動爻,動爻就是變爻。乾之九二用于坤之六二,六二成為變爻。六二一動,即變為陽。爻辭中的直和大都是指乾陽,因為乾陽為大,陽爻的一”,是直的,直又指“元”;方指地,即坤。“直、方、大”,有陰有陽,是說陰陽結合,才能由直到方,由方到大,意指坤隨陽才能運動、發展。 “不習無不利”,這個“習”與坎卦中的“習坎”的習一個意思,作“重”講。 六二之動,下卦就變成了坎卦,兩陰夾一陽,正是陽交于陰之象。但不是習坎,故稱“不習”。 習為重,重復動作就會成為習慣,屬于“后天”。 “不習無不利”, 就是說不要讓“后天”的習慣改變“先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要順應自然規律。比如,意識屬于后天,物質屬于先天。不習,就是不能讓意識代替物質,即堅持“物質第一,意識第二”,就能“無不利”。 第二爻陰變陽,地上有了陽;而且,陰陽相交,下卦變坎,坎為月,月能使大地夜間得到光,所以是“地道光”。意指陰順從陽,才是使大地得到光明,這就是地之道,也是坤之道。所以,“地道”后來就成了本分、老實、順從的代稱。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章:通“彰”,引申為光明,美好。) 譯文:六三,含蓄美好能堅守正道。如果做國家大事,也許不能成就個人,但會使國家事業有好的結果。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譯文:《小象》說:“含章可貞”,是指因時而發出光芒。“或從王事”,是指要懂得月亮發光必須依靠太陽的道理。 解析: “含章”就是含陽,陽被隱藏;六三是坤卦中的陽位,坤為陰,陽為陰含,故稱“含章”。 “含章可貞”,是指陽能交陰,陰能含陽,就可正。如乾交于坤,則第三爻變陽,兩陰夾一陽。二、三、四爻則為互坎,坎為月,互坎象征月被隱藏,這些都是“含章”之象。《小象》說:“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月亮雖然暫時隱藏,但到時候還會象地球一樣發出光亮,這是自然規律。“可貞”,就是有規律。 “含章可貞”,用于人事,就是有德有才,能辦大事,但含而不露,如諸葛亮時稱“臥龍”。“或從王事”,如果從事國家大事,“知光大也。”大,指陽。就象月亮一樣,知道有“陽”,才能發出光芒,所以能盡心盡力為“大”,即為國事爭光。“含章可貞”的人因含而不露,不易被人發現,故用“或”。 “無成有終”,在卦辭中已作解釋。一心報效國家的人,也許他個人“無成”,甚至為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就象無數革命先烈,雖然犧牲了生命,但是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革命的勝利,因此,對國家來說“有終”。 堅持坤順承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堅持真理,因此要有“無成有終”的精神,即奉獻精神,犧牲精神。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括:扎緊。譽:榮譽。) 譯文:六四,收入布袋中,沒有咎害也不爭榮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譯文:《小象》說:“括囊無咎”,是指謹慎小心不會受到傷害。 解析:“括囊”,是指如果乾交于坤,第四爻則變成陽爻,上卦本來象個口袋,現在把口袋的下口封住了。比喻能管住嘴巴,慎言少言,象征謹慎。 坤之六四變陽,則成一交坎,象征月雖隱藏,但還在暗中上升。謹慎是月亮的特點。月亮不象太陽,太陽陽光似火,耀眼奪目,哺育萬物,是成就和榮譽的象征;而月光如水,平靜柔和,既無咎害,也無大功,從不想“出人頭地”,與太陽爭寵。暗中上升的月亮就更加謹慎了。所以,“無咎無譽”。 坤順承乾,要象月亮那樣,有一顆平常的心,找準位置,安居自守,小心謹慎,潔身自好,做一個頭腦清醒的智者。試想,如果主觀總想超過客觀,頭腦還能清醒嗎? 六五:黃裳,元吉。 (裳:上衣為衣,下衣為裳。) 譯文:六五,著黃色褲裙,大為吉利。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文:美。) 譯文:《小象》說:“黃裳元吉”,是說美好在于中道。 解析:下衣為“裳”,代表“下”,坤為下,裳指的就是坤;黃為中色,象征中道。“黃裳”,表明的是坤能堅守中道。《易經》很重視中。“中”是“公正”之義。公正才能正確處理好矛盾,使矛盾雙方達到統一。說明坤在與乾的關系上能擺正位置,處理得當。 由于坤能守中,所以“元吉。”元,為首,為大,指的是乾。元吉就是使乾吉利。乾之九五交于坤之六五,六五變陽,就是九五,使乾登上了尊位。說明六五成就了九五,使乾“有成”,這就是“元吉”。而六五是“無成有終”,六三的“無成有終”是推斷,到了六五真正體現出來了。沒有崇高的美德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小象》說:“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譯文:上六,龍交戰在田野,流出的血有黑有黃。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譯文:《小象》說:“龍戰于野”,是指陰陽統一之道已經窮盡。 解析:矛盾雙方不僅有相互統一的一面,也有對立斗爭的一面。當矛盾的次要一方不再順從主要一方,并且要取而代之,這時矛盾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由原來的非對抗性矛盾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矛盾雙方的激烈斗爭就不可避免了。“龍戰于野”,就是指矛盾雙方的對抗和斗爭。 為什么到了上六會發生這種對抗呢?因為,上六乃坤之極位,表明陰已發展到極點。物極必反,陰極變陽。雖然上六還沒有完全變陽,但已似陽,大有取代“原陽”之勢。必然要受到原來陽的堅決抵制,于是就會發生“龍戰于野”的現象。所以《文言》說:“陰疑于陽,必戰。”疑,乃相似之義。 因為上六陰達極盛,已經很象“元陽”,“故稱龍焉。”然而上六雖似陽但還不是陽,還屬于陰類,血為陰,“故稱血焉。”陰陽之戰,乃乾坤之戰,天地之戰,天為玄色(夜間的天),地為黃色,故以“其血玄黃”說明“龍戰于野”是乾坤之戰,陰陽之戰,即矛盾雙方的對抗和斗爭。 上六已由陰陽相交變為陰陽相爭,表明矛盾的統一要打破了,所以《小象》說:“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這說明,《易經》既認為矛盾的雙方是統一的,又認為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發生對抗。這是《易經》宇宙觀的內容之八。 用六:利永貞。 (六:代表陰,陰即坤。) 譯文:運用坤道,利于永遠正確,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譯文:“用六永貞”,是指以能得到乾道而告終。 解析:用六,就是將坤之各陰爻逐一用于乾體,能夠發現乾道。乾道就是天道,指客觀規律。有了乾道,就能掌握客觀規律,運用客觀規律,所以“利永貞”。 《小象》說:“用六永貞,以大終也”。大,指乾,代乾道。“用六”,能最終得到乾道,故“以大終也”。 現代漢語中的“乾坤”一詞,應當來自乾坤兩卦,有宇宙、天下之義。而乾坤兩卦所表達的就是對“乾坤”的認識,也就是對宇宙、對世界的認識。兩卦中關于宇宙是一元的,不是二元的的觀點;關于宇宙的本元是物質的觀點;關于宇宙是運動的,變化的,運動是螺旋式上升,沒有窮盡的,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的觀點;關于宇宙是陰陽構成的矛盾統一體,運動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的觀點;關于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觀點;關于矛盾雙方有主有次才能統一,關鍵在于次要一方,必須高度重視矛盾次要一方能動性的觀點;關于矛盾的統一不是絕對的,矛盾會在一定條件下由統一發展為對抗,物極必反的觀點,等等。這些充分說明,乾坤兩卦就是《易經》的世界觀;而且是我國古代唯物辯證的世界觀。 賞花賞爾賞音樂,算天算地算人間。手握九爻演萬物,腳踏大道弄無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