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日本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上映,這部電影比較真實的還原了日本投降前一天的情景。日本投降的具體時間是1945年8月15日正午,標志就是由NHK電臺向全日本國民發表了日本天皇提前錄制的《終戰詔書》廣播,天皇的“玉音放送”代表日本帝國宣布接受聯合公告,結束戰爭。 無條件投降?這字眼不可能有,反而字里行間浸透著對敵人殘虐爆彈的怨憤無奈。 當然,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其實也就含蓄的表明了無條件投降,因為公告的主題就是讓日本無條件投降。除了該主題,公告還提前公布了戰后對日本的處置辦法:領土占領、交出戰犯、改組政府等等,正是這些處置辦法引發了日本政府和軍隊內部投降前夕的紛爭。 時間拖回至一周前。8月6日,美國轟炸機快遞送出原子核爆雙重大禮包第一重,簽發地廣島,日本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但懷疑美國人并沒有批量制造,尚可堅持。 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當晚(8月9日零時10分)突入中國東北越境作戰。這是日本政府等待已久的另外一只靴子,這也是他們之前最怕的事情之一。 8月9日清晨,在皇宮舉行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中,與會高層爭吵不休,爭吵的并非投降或不投降,投降的共識其實早已在每人的心目中達成一致,分歧在于是否體面、是否能多爭取一些權益。也就是說,是無條件投降,還是有條件投降,有條件投降的話又是該提出什么樣的條件。
會議開到上午十點,雙方陷入僵局,誰也不能說服對方,散會。 一個小時后,美國轟炸機快遞送出原子核爆雙重大禮包第二重,簽發地長崎,強硬派的氣焰又被銷掉大半。 當晚(10日凌晨零時),鈴木貫太郎再次召集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與會者開御前會議,天皇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分歧沒有消弭,會議仍在扯皮,首相鈴木貫太郎只好奏請天皇本人“圣斷”,裕仁選擇了支持大多數人的意見,同意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
這幫不滿的軍官團結在阿南妹夫竹下正彥的周圍,繼續向阿南惟幾施壓,無果。 13日,六名青年軍官來到阿南惟幾官邸,向他拋出了“兵力動員計劃”,請求他的支持。所謂的“兵力動員計劃”其實與政變無異,核心內容就是動用東部軍和近衛師團實行戒嚴,封鎖主和派的首相、大臣官邸,阻斷他們與天皇之間的聯系通道,阿南未置可否,表示需要第二天與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商量。 14日,阿南在與梅津美治郎會面后,否定了這個政變計劃。也就是這一天的下午,裕仁錄制了《終戰詔書》,準備次日公布。 青年軍官們沒有獲得上層支持,只好鋌而走險。他們說服了東條英機的女婿、近衛師團的參謀古賀秀正少佐,并取得了執行皇宮保衛任務的近衛師團的步兵第二聯隊的支持。 之后他們求見近衛師團長森赳,懇求他最后的支持,被拒絕后,將森赳殺死,偽造師團命令,政變正式上演,這時的時間是8月15日凌晨1點。 他們切斷了皇宮的電話線,闖入皇宮,第一要務是找到裕仁天皇錄制好的《終戰詔書》并毀掉它,可惜他們從來沒有進過皇宮,并不熟悉里面的地形和各建筑物的結構,始終沒有找出藏在皇后宮事務所輕金庫內的錄音盤。
15日凌晨五點,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幾乎與政變撲街同一時間,知情者阿南惟幾選擇了切腹自殺謝罪,他知道假如事件成功,他作為陸軍大臣無顏面對天皇;假如事件失敗,他同樣也無法面對無條件投降的“屈辱”結果。 他死前的最后一句遺言是“把米內斬了!”米內光政是當時的海軍大臣,可以想見日本海陸軍之間的團結程度。 這場未遂政變唯一起到的一點作用,就是極為貼心的在盟軍面前樹立起天皇是“無辜的和平愛好者”的好形象,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一出卑鄙骯臟的戲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