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可以說是秦末漢初時期的戰神,他幫著劉邦定三秦,滅魏,平趙,占齊,最終在垓下之戰,滅掉楚霸王項羽。可以說,西漢王朝的建立,韓信居功至偉。而劉邦重用韓信,方才開基立業;項羽慢待韓信,才國破身亡。一個韓信,改變了楚漢之爭的格局,這或許也說明了秦末漢初人才的重要吧! 可是韓信的下場并不好,本來他被封為齊王,后來又改封楚王,終因劉邦的猜忌,被奪去王爵,降為淮陰侯。之后又被幽居長安,因其好友陳豨叛亂,劉邦遠征陳豨之時,呂后與蕭何密謀,誘殺韓信于長樂宮,并且還被夷族。一代戰神韓信可以說死得十分憋屈,他沒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陰謀與猜疑上。 但是,反觀韓信之死,以秦末漢初的政治形勢而言,他卻又不得不死。而且韓信之死,也很能說明秦末漢初的政治形勢。那樣的政治形勢下,韓信這樣功高震主的武將,似乎也只有死路一條。咱們就從秦末漢初政治形勢入手,探析戰神韓信被殺的原因。 韓信畫像 前言秦末漢初的政治形勢是怎樣的呢?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天下義軍蜂擁而起抗秦。先有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的義軍,后來又有以項梁、項羽叔侄為代表的六國貴族后裔的義軍,以及以劉邦為代表的其他義軍。而韓信在這個時候,恰恰也歸降了劉邦。
韓信歸漢,憑借他的軍事才華最終幫劉邦消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但是在漢初劉邦動輒猜疑殺戮異姓諸侯的政治格局下,韓信卻也難逃被殺戮的厄運。這篇文章就從秦末漢初政治形勢入手,探析戰神韓信被殺的原因。 韓信影視形象 漢高祖平定陳豨叛亂,呂后、蕭何害怕韓信謀反韓信雖然被殺,但是并非漢高祖劉邦直接所為,而是死在呂后和蕭何的手中。我們常說的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指戰神韓信的命運。而這樣的命運對于韓信而言,有些可惜,更有些憋屈。 韓信塑像
可以說,戰神韓信如此被殺,確實憋屈。而呂后、蕭何之所以殺韓信,直接原因就是韓信這個好友陳豨,當時被劉邦封為趙國相國,在趙國代地自立代王謀反,劉邦當時正在征討陳豨。而陳豨與韓信是好友,又曾經是韓信的部下。 偏偏又有人告韓信謀反,此時韓信雖然已被解除兵權,但是畢竟戰神威名仍在,呂后和蕭何害怕韓信謀反,劉邦沒在長安,沒人能管得了韓信,呂后這才派蕭何誘殺韓信。可以說,陳豨叛亂,韓信受到猜疑,這是韓信被殺的直接原因。但是,如果沒有漢初劉邦鏟除異姓諸侯的默許,相信呂后和蕭何也不敢殺韓信的。 漢初政策鏟除異姓諸侯在西漢初年,劉邦雖然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斬殺項羽,劉邦自己也當了皇帝,但是與此同時,劉邦還分封了許多諸侯,對于出身劉氏的諸侯也就罷了,但是對于那些異姓諸侯,比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劉邦并不信任,而這些異姓諸侯雖然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但是下場并不好。
也就是說,這些異姓諸侯起初是漢高祖劉邦的忠臣,但是終因被劉邦猜忌,被殺,甚至被滅族,可以說下場都很慘。而劉邦鏟除這些異姓諸侯之后,把他們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子侄,讓天下沒有異姓諸侯,這樣劉邦也就能放心當皇帝,統治天下了。 韓信畫像 畢竟天下諸侯都姓劉,劉邦也就不怕外人來搶自己的江山了。而韓信功勞再大,但是他畢竟不姓劉,而且還是天下勢力和本領最大的諸侯,自然是劉邦的眼中釘,又怎能不被殺呢?而劉邦猜疑韓信這些異姓諸侯,也是因為秦末天下大亂,許多人起兵抗秦,很多人都想當皇帝,哪怕原先是一介布衣,亦可稱帝,劉邦自然害怕別人奪他的江山。 秦末大亂,布衣亦可稱皇帝我們知道,劉邦當皇帝之前,其實只是個小小的亭長,在秦朝連官吏都算不上,也就是個布衣平民。可就是劉邦這個布衣平民最終當了皇帝,于是,當了皇帝的劉邦,自然知道自己出身很低微,對于那些異姓貴族諸侯和異姓功臣分封的諸侯,劉邦自然就要提防,他們會不會也有當皇帝的念頭。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提出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劉邦信奉王侯將相不是天生的,所以劉邦這個布衣能當皇帝。但是,如果那些異姓諸侯和功臣,比如韓信,也信奉王侯將相不是天生的,那么他們自然也就能取代劉邦當皇帝。劉邦有這樣的顧慮,自然也就難免要猜疑這些異姓諸侯了。 韓信畫像 尤其是對韓信這樣的異姓諸侯,劉邦會猜疑他,可不是無的放矢,因為韓信曾經確實有二心,比如在楚漢之爭的時候,因為韓信、彭越等人首鼠兩端,曾經導致劉邦慘敗。 韓信曾首鼠兩端,引得劉邦不滿秦末楚漢爭霸圖像
這是發生在垓下之戰以前,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共同攻擊退兵的項羽,結果因為封賞未至,韓信、彭越害怕劉邦在擊敗項羽后,不承認他們的地位,在將要滅掉項羽的關鍵時刻,他們卻不肯進兵,以此要挾劉邦。后來,劉邦明確了封賞,這才取得垓下之戰的勝利。 由此可見,當時韓信首鼠兩端,已經為他以后被殺埋下了伏筆。也正是因為在關鍵時刻他以封賞要挾劉邦,也就使得劉邦很難再信任他。一旦有風吹草動,劉邦懷疑他謀反,自然也就注定了韓信的悲慘命運。當然韓信被殺,也和他的性格有關。 韓信功高震主,不知低調收斂劉邦韓信影視形象 韓信什么樣的性格?他本就功高震主,但是卻不知收斂自己的鋒芒,也就難免會引起劉邦的猜忌。而且,甚至韓信的鋒芒有時都超過了劉邦,而劉邦可是皇帝,你韓信功勞再大,卻也只是個臣子,在皇帝面前如果不懂得低調,那韓信也就休想有好下場了。
此時的韓信已然被劉邦幽禁在了長安,可是與劉邦對話依然自矜其功,自命不凡,縱然韓信是戰神,有這樣的本領,可是在皇帝面前不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不懂得低調,那皇帝又怎能不猜疑他呢? 也正因為韓信在這樣本就功高震主的情況下,劉邦都覺得很難駕馭他,那么為了皇位穩固,也就難免會猜疑,甚至殺戮了。畢竟誅戮韓信這樣的功臣,頂多落個惡名,可如果不殺韓信,那劉邦丟的可就是江山了。 總結韓信圖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秦末漢初這樣的政治形勢,使得韓信這樣的功高震主之臣,再不知道收斂,也就很難有活路了。而那時皇權之爭,也不能說是漢高祖劉邦殺戮功臣,心狠手辣,只能說秦末漢初政治形勢,迫使劉邦不得不對韓信這樣的功臣舉起屠刀。而還記得韓信說劉邦的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 筆者也一直在想,如果韓信知道他以后的悲慘命運,他還會不會為劉邦那樣效力?畢竟他可是被劉邦打下江山,可最終不僅自己被殺,還被滅族。筆者猜想韓信多半會后悔,只是很可惜,后悔也沒有用,歷史更沒有如果,劉邦取天下,而韓信這些功臣被殺,似乎也正是秦末漢初政治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們后人在分析這段歷史之時,也應該能感受到歷史的無情,無情之中還能品出幾分無奈。實事之下,也許所有人并沒有選擇的余地,而政治斗爭更是你死我活,哪有別的余地可留,秦朝、漢朝,韓信、劉邦,這些歷史朝代與歷史人物,也都湮沒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只留待我們后人評說了!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資治通鑒·卷第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