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一直被后人詬病的一點就是統一天下后濫殺功臣,他本人也被后人作為苛待功臣的典型一次次提起。而我在仔細研究了秦末漢初的歷史后發現,我們一直誤解了劉邦。他不但沒有濫殺無辜,反而對手下有功之臣相當寬容。反對的讀者已經迫不及待的舉出韓信、彭越等一個個名字來反駁。那么,讓我們一起回到漢初,仔細分析一下。 1、劉邦誅殺諸侯的共同點漢高祖初定天下后,大家共推為皇帝,劉邦推辭了一下,群臣說法很有意思,有功者都已經裂地封為王侯了,大王不當皇帝的話,王侯們都會不相信大王的封賞。這話很令人玩味,你不當皇帝,諸侯王們就稱王稱的不踏實啊,“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劉邦接受了勸諫,登基稱帝。稱帝后大封諸侯王。 漢高祖劉邦
漢初異姓王封國地圖 從上圖可以一目了然,這些異姓王占據漢朝一半以上的國土。劉邦歷盡千辛萬苦,舍生忘死,打下的江山,不是給你們這些外姓的。劉邦在登基當年,十月以燕王臧荼謀反殺之;十二月擒韓信,降為淮陰侯;隨后幾年里,先后誅殺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淮陰侯韓信。除了燕王以太尉盧綰替代,其他都用劉氏子弟替代封王。 就是這些人的死,讓劉邦背上了濫殺功臣的罪名。但仔細分析,發現幾個共同點: 1 、被誅殺的都是異姓王。 2、這些異姓諸侯王都立于劉邦稱帝之前。 3、討平這些諸侯王的過程中,都是劉邦帶著曹參、陳平、灌嬰、樊噲等人干的,其他諸侯王都袖手旁觀。 如果把劉邦的漢朝比作漢集團公司的話,上述這些異姓王不是跟劉邦打天下的下屬,而是一個個集團下屬分公司老總,而劉邦只是最大的劉氏分公司老總,兼集團老總而已!蕭何、張良、韓信、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才是跟著劉總打天下的手下、功臣。其中韓信最特殊,他原來是劉氏分公司員工,因業績突出,被老板派出去單身打天下,自己獨創了個韓式分公司,算是分家了。 這樣一來就很明顯了,這些被殺的諸侯王,劉邦根本沒把他們當自己人,只是對抗項羽這個楚集團公司過程中的合伙人而已。而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也就是劉氏分公司員工,才是劉邦眼里的功臣。而這些諸侯王的地盤和王位,并不是劉邦分封的,也就是說異姓諸侯王都立于劉邦稱帝之前,分封只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劉邦雖然登基當了皇帝,也與其他諸王“亡上下之分”。異姓諸王有權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為法令而“不用漢法”、“自拊循其民”。而這樣的局面,恰恰是歷史形成的。 2、異姓諸侯王形成的歷史背景眾所周知,所謂的反秦起義,農民起義只是個引子,六國諸侯復辟才是真相。我們看看最終和項羽平分天下的十八路諸侯都是什么跟腳。 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 從上圖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這十幾位諸侯,除了劉邦、英布等幾個屌絲出身外,都是原六國貴族或者王室。 項羽為什么要分封十八路諸侯而不是自己當皇帝?兩個原因:1、他頭上有個楚王,要稱帝也是楚王稱帝,項羽只是楚王的手下。所以他先尊楚王為義帝。2、六國起兵不是為了你項羽當皇帝的,而是為了我們六國恢復昔日榮光的。 項羽分封諸侯地圖 這是所有諸侯的共識,項羽也無法逆勢而為。只能是摻摻沙子,將原趙相張耳獨立為常山王,將燕將臧荼封為燕王,將部將田安封為濟北王,將投靠自己的章邯等秦朝三將封為秦地三王。就僅僅做到這個程度,項羽還得罪了一大票諸侯,在項羽殺害義帝,失去了最主要的大義后,諸侯們紛紛造反,原六國貴族和項羽分封的新勢力們打成一團。 這也是為什么諸侯在漢楚對峙時選擇漢王劉邦的原因:項羽這小子太不仗義,老是摻沙子,不給六國好好復國。因為這個原因能夠反抗項羽的統治,那贏了項羽的劉邦能得到這些舊貴族的支持嗎?顯然不可能。而人精劉邦也從來不信任這些舊貴族,大家都是老油條,就看誰翻臉快了,而論翻臉,顯然流氓出身的漢高祖是專業的。 3、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面對這樣的局面,劉邦所謂登基也只是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和蔣某人在張學良東北易幟后形式上統一全國如出一轍。劉邦也只能繼續把朝政委托給蕭何與呂后,繼續領著樊噲等真正老部下在外征戰,這一打就是十二年。這次打下的疆土,也大都換上了劉氏子孫,唯一的例外是把燕王封給了自己的發小盧綰。而這是劉氏給自己打天下的過程,其他異姓諸侯王要么袖手旁觀,要么擼起袖子一起下場對抗劉邦。 劉邦平定天下后唱起了大風歌 經過十幾年的征戰,在高祖十二年,基本掃平天下,路過老家,真正當上了皇帝的劉邦這才放下心來,和家鄉父老共謀一醉,唱出了“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心聲。直到這一刻,劉邦才終于放下心來,他終于實現了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4、獨特的淮陰侯韓信韓信和上面這些人都不一樣,值得單獨開一節說一下。劉邦對韓信感情很復雜。韓信是劉邦的手下,屬于真正的劉氏分公司。劉邦一直把他和蕭何張良等人一起對待的。但后面純潔的友誼還是破裂了,裂痕出在哪里?
韓信要當齊王,還是在劉邦困窘之時提出的,這既是趁火打劫,也是要獨立的信號,劉邦怎么能聽不出來呢?但迫于形勢,他還是答應了,但他心理已經將韓信劃出了老兄弟的范疇,將其劃歸到諸侯王一列處理了。但劉邦還是愛惜韓信的才能的,他抓住韓信降為淮陰侯其實就是給他一個鮮明的信號:你現在和周勃、樊噲都是一樣封侯了,好好聽話還是我們劉氏公司的好員工。而韓信政治水平太差。他根本get不到劉邦的示好。
韓信的取死之道 韓信認為劉邦抓他是害怕他的能力。他想不通劉邦要真想殺你,索性直接殺了,還留你個淮陰侯干啥?他日夜抱怨,怏怏不樂,羞于周勃、灌嬰、樊噲并列。你這么高傲,你讓跟著劉邦的豐沛勛臣集團怎么接納你?咱們配不上韓大王啊。期間呂后也拉攏過他,呂后的妹夫樊噲拜見他時,跪著送迎,說“感謝大王肯光顧臣家”。你都是淮陰侯了人家還稱你為大王,這是多么明顯的示好啊。而韓信說啥:“哥已經混到和樊噲你們為伍的境界了,丟人啊”。你讓樊噲咋下臺階?你打樊噲的臉不就是打呂后的臉?呂后后面讓蕭何出面召韓信進宮,痛快的斬殺韓信,不就是豐沛勛臣集團和呂氏集團聯合起來,對這些示好失敗的報復嗎?你不是牛嗎?我用不了你殺了你總可以吧。 5、劉邦對真正的功臣沒得說劉邦對真正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還真的很不錯。他封侯時封的第一個是誰?是他最厭惡,曾經背叛過他的雍齒,后面也沒有找茬收拾雍齒。他拿掉燕王臧荼后,封發小盧綰為燕王,而在他死后,盧綰聞高祖崩,遂亡入匈奴。為啥?盧綰知道,他發小劉邦在時,他哥倆感情好,他還能當這個燕王,發小死了,呂后還能容得了他?側面看出劉邦的寬容。連韓信的手下陳豨,也是周昌發現他結交賓客超出常規,才開始調查他的。沒有向其他諸侯王一樣直接開殺。 劉邦和老部下們 6、白馬之盟劉邦在做完這一切后,和所有的老部下,劉氏子弟,一起斬白馬為盟,定下了一個為漢王朝四百年所貫徹執行,后世王朝幾千年都借鑒的鐵律:
斬白馬為盟 白馬之盟,徹底的鞏固了漢朝劉氏政權,也將所有功臣的利益和劉氏王朝捆綁起來。后面呂后隨有所圖謀,最終也不能成功;同時,也為后世,立下了“非皇室不封王”的規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