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鑒、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藥海》、《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常常說,一部近代中醫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中醫學,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和中華民族一起,在近代經歷了一段沉重的發展史。 比如說下面我要講的這張配伍,就是一例。 這就是高良姜和香附子的配伍。 我記得前些年,我遇上一個男性患者,年36歲。什么毛病呢?胃疼。 他說啊,前一天,他因為工作和幾個客戶吃飯,喝了不少涼啤酒。回到家以后,覺得胃疼、胃脹。 他以為睡一覺就會好。但誰承想,此人晚上疼了一夜,幾乎沒怎么睡覺。 他來找我,問我該怎么辦。 我看他的舌脈,發現舌淡苔白,脈象弦,就問他,這個情況是否經常出現? 他說,胃疼這個事兒,的確經常出現,但以往是很快好轉,這回卻疼了一夜。 我說,你應該到醫院檢查一下,看是不是有慢性胃炎。這一次,你先用高良姜和香附子各10克,用沸水反復沖泡代茶飲。這樣能很快幫你改善癥狀。如果你覺得麻煩,可以直接找含有這兩味藥的成藥來服用。 此人聽完,點點頭。 結果,此人用高良姜和香附子泡水,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此人胃痛、胃脹癥狀消失。 這個小醫案,我說完了。它看似簡單,實則大有內涵。 首先說,這個人的問題啊,屬于寒凝氣滯。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在慢性胃炎患者里頭不少見。 這個人,發病前一晚貪涼,再加上舌脈之象,不難判斷是寒邪克犯脾胃。他在胃痛的同時兼有胃脹,說明此人有氣滯的問題。這個時候,就得用中藥來暖胃寒,行氣滯。 用什么方法呢?高良姜和香附子是不錯的選擇。其中的高良姜,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它性味辛熱,入脾經,善于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其中的香附子,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它性味辛甘、苦平,入肝經和三焦經,善于行氣解郁、調經止痛和安胎。兩味藥配合,高良姜偏于散脾胃之寒,香附偏于行氣。因此,它們對寒凝氣滯的胃痛,有不錯的調治效果。 讀者朋友,下面的話,我希望你能認真聆聽。 這個配伍啊,化自《良方集腋》。這部書的作者,叫做謝元慶。它收錄的是當時的民間驗方。高良姜配香附子,在這部書里頭叫做良附丸,原方還要加入一點生姜汁和鹽。 這部書刊載于什么時候呢?是1841年到1842年。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鴉片戰爭,在這時候開始。我們中華民族的國運,在這個時候開始急轉直下。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幾乎到了民不聊生、饑寒交迫之境。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百姓中患胃痛,證屬寒凝氣滯的,數不勝數。 可能正因如此,高良姜配香附子這個配伍,從出現那天起,就一直被人重視著,不斷應用著。而它,也的確有良效,幫助無數人緩解和改善了病痛。可以說,在應對寒凝氣滯胃痛面前,這配伍,是一馬當先、任勞任怨的。 一個國家遭受困難,它的人民也受饑寒之苦。在這個時候,高良姜配香附子,挺身而出,幫助窮苦百姓渡過難關。 因此,這兩味藥的配伍,和中華民族的國運,和中國老百姓的生命,緊緊聯系在一起。那時起到現在,180年過去了。它就這樣默默護佑我們中國人將近二百年的時間。現代中醫臨床,在治療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潰瘍,或者女性痛經的時候,常常用到它。 所以我說,它是值得欽佩和敬仰的,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學習和牢記的。 即便說現在,治療胃痛的西藥數不勝數。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該忘記它的貢獻,相反,還要對它多一些了解。 高良姜和香附子的配伍,主要應對的是寒凝氣滯,患者主要表現是脈弦,苔薄白,胃痛,胃脹,畏寒喜暖。它的辯證相對不難,我們大家要著意理解。如果辯證準確,它對于胃痛的治療,可謂效如桴鼓。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請記住,中醫學是有溫度、有情懷、有歷史的。感受中醫學,可以感受一個民族的血脈與靈魂。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