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名方配伍分析及應用》、《方藥臨證備要》、《現代臨床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有人問我,中醫的靈魂是什么?中醫賴以生存的基本特點,又是什么? 我的回答就是三個字:簡、廉、便。這就是中醫的魂,這就是中醫的根。 接下來,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有一回,我快下班的時候,遇上了一個老同事。他跟我講,他最近這段兒總胃疼,讓我幫助想想辦法。 我問,去診斷過沒有? 他說,診斷過,就是普通的淺表性胃炎。 我說,你怎么個疼法? 他說,那是半個月之前,他和兒子生氣吵架。原因是,兒子要和幾個朋友出國旅游,他不讓。結果吵架以后,當天晚飯沒吃。他半夜餓了,起來就吃了幾口冷飯。吃完,壞了,他就感覺胃疼不已,而且脅肋部位還發脹,可以說又脹又疼。 他以為,這個狀態過一段兒能好。但是這個半月以來,癥狀依然存在。 我看了一下他的舌脈,發現舌質淡,苔白。脈象弦。 我問,你平時敢吃涼的不? 他說,早年,他碰涼的也不行。但是后來好一點了,他就覺得沒什么。想不多,半個月前一次大意,竟然惹來這樣的病痛。 我說,你這個問題是寒凝氣滯。我告訴他,回去準備點高良姜、香附子。兩味藥都研細末,然后分別裝瓶備用。用的時候,高良姜末3克,香附末9克,放在一起,用米湯送服。在里頭最好加一點姜汁,還有一小點鹽。如果沒有,就算了。注意,這個高良姜藥末和香附子藥末,必須得分別貯存,用的時候混合,不然就容易減效。 他點頭答應。結果,第二天,他喜笑顏開地告訴我,這辦法好啊,用上就不疼了。 我說,你以后千萬不要碰涼的東西吃,更不要發脾氣。 這里面什么道理啊? 其實,我用到的這個小辦法,學中醫的人,愛好中醫的人,沒有不知道得。它其實就是良附丸配伍。原方,就是高良姜和香附子分別焙干,分別研末,分別貯存,用的時候混合一起服用。古法,這個高良姜得用酒來洗7次。香附子,得用醋來洗7次。 為什么用這個配伍啊?你看,這個患者,發病最初是和兒子吵架,同時還不敢碰涼。前者,說明他有肝郁的傾向,后者說明他脾胃偏寒。再結合脈象,脈弦,肝郁之象明顯。舌苔白,這是有寒。寒,主凝滯,主收引。氣血凝滯不通,所以就疼。肝郁,則氣滯。氣行不暢,不但容易引發滯痛,還會令人脅肋脹滿。所以說,這個患者的問題,就是氣滯寒凝之癥。 這個問題,其實在廣大的慢性胃炎、慢性胃潰瘍患者身上特別常見。所以有的人說,胃病,要么是涼出來的,要么是氣出來的。這就是寒凝、氣滯引發胃痛。 這個時候,用高良姜和香附子的配伍就對了。高良姜能溫中散寒,酒洗之后散寒之性更強。香附子能力氣疏肝,醋洗之后力氣只能更強。兩者配合,疏肝散寒。現在臨床應用,我體會就是看病因。肝郁重點,就香附9克,高良姜3克。寒凝重點,就反過來。兩者都有,分不清孰輕孰重,那就各4.5克。這個配伍比較穩妥,藥性和緩,而且能隨癥調配變化,故而算得上是最穩妥的了。但是,胃熱灼痛,口苦便干的人不要用,有慢性基礎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者慎用,哺乳期及其他特殊人群慎用。用的時候少碰辛辣油膩食物。 回到開篇的話題——中醫的靈魂是什么啊?就是簡廉便。你看這高良姜和香附子的配伍,簡簡單單兩味藥,瞄準寒凝和氣滯兩個因素發力。是不是頗有些趣味?它簡便,卻能切中要害,體現中醫對疾病的理解。我把這個東西寫出來,希望大家能認真體會、學習,提高在這方面的知識素養。必要時,可以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鑒應用。 好了,就說這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