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原因:吃食肉動物不劃算 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于典型的食草動物。 但隨著氣候變化,類人猿生活的區域樹木逐漸變少,以至于它們不得不下地生存。在下地生存的過程中,它們逐漸演化出了食肉的功能,只不過由于類人猿力量比較弱,智商也不高,所以這些肉都不是自己捕獵而來的,而是撿拾別人吃剩的腐肉。 后來,人類的腦容量逐漸變大,并且在演化過程中學會了使用火和工具,此時人類終于不用撿拾別人吃剩的獵物,而是可以放火燒山,撿拾大火燒焦的生物,此時人類也吃食肉動物的肉,畢竟大火燒焦的不僅僅是食草動物。 但后來,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人類不再使用放火燒山的模式來捕獵,而是采用狩獵的方式。由于狩獵需要人類近距離攻擊獵物,所以人類會選擇攻擊力較弱的食草動物。 這是因為捕食食草動物更加安全,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食肉動物攻擊力強,人類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和時間才能夠制服對方,而且在捕食過程中還有可能造成人類受傷或者死亡,顯然,捕食食肉動物非常不劃算。 次要原因:食肉動物難以被馴化 人類的食譜在新石器時代基本上已經定型。在此時,由于之前累積的采集狩獵經驗,此時的人類開始馴化動植物作為能量來源。現如今我們所吃的生物,基本上都是人類已經馴化好的生物,很少會以野生動物為食。 植物上,人類所吃的五谷基本上在這里已經被馴化。動物上,人類馴化了狗作為狩獵伙伴,馴化了羊,豬,牛等動物提供肉類來源。 如果你注意看人類馴化的動物列表,你會發現這些列表中除了狗之外,沒有其他的食肉動物。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食肉動物難以被馴化。 能夠被人類馴化的動物要滿足6個特點:膽子不易過小,食物來源較廣,能夠在飼養環境下繁衍后代,脾氣溫順,喜歡群居,生長周期短。 而食肉動物難以被馴化的原因是它們的食物和脾氣。 根本原因:食肉動物對能量需求更大 食肉動物以肉類為食,而肉類能量非常難以獲取,這是因為動物界中能量會流動,而能量的流動具有方向,具體而言能量的流動方向是:太陽光——植物——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 能量每流動一次,會消耗自身75%-95%的能量,使得只有極其小的一部分能量才能傳遞給下一個能量等級。假如一片土地上能夠生長20000kg的植物,而這些植物只能夠供2000kg的食草動物生長,而2000kg的食草動物只能供200kg的食肉動物生長。 對于人類而言,無論是從食草動物中獲取能量,還是從食肉動物中獲取能量,本質上能夠獲取的能量是一樣的。但是人類以食草動物為食的話,同樣一片土地人類可以獲取2000kg的食草動物,但只能獲取200kg的食肉動物。 如此一來,人類不如直接吃食草動物,畢竟食草動物更多,提供的能量也更多。 總結 其實,食肉動物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不包括人類),這是因為食肉動物攻擊力較強,即使有生物能夠打敗它們,但消耗的能量肯定比捕食食草動物耗費的能量更高,從捕食成功率上來看,捕食食肉動物成功率較低,受傷概率較高,非常不劃算,不如節省能量捕獲其他生物。 從能量的來源來看,目前我們吃的肉類,主要是人類馴化的動物。而食肉動物對能量需求大,且攻擊性強,難以被人類馴化。 從自然角度來看,食肉動物永遠是少數,自然界中它們的總數量不高,即使人類想要以食肉動物為食,自然界中也沒有足夠多的食肉動物數量供人類使用。 還有,食肉動物同樣也位于食物鏈頂端,而動物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一些重金屬不會隨著生物的代謝而被代謝掉,只能隨著能量的流動而富集。食肉動物位于食物鏈頂端,體內重金屬富集,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很容易造成重金屬超標。 最重要的是,食肉動物整天以肉類以及腐肉為生,它們會接觸到更多的微生物,其中也包括致病微生物。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么在與食肉動物接觸的過程中,可能食肉動物身上的微生物會轉移到人類身上,部分病毒可能會引起人類患病。 |
|
來自: 阿浪的故事 > 《我的圖書館—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