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的維度來說,公有云市場正在面臨大爆發,隨之而來的是各大云服務運營商之間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新老云服務公司們不斷暗自發力,搶占國內乃至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的“高地”。 近日,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了《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根據報告顯示,在整個2018年,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59.7億美元的規模,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了45%,顯然,全球范圍的云服務市場都在持續迎來大爆發。 在“頭部”公有云IaaS服務商中,IDC公布了全球前10大品牌,其中有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中國電信、金山云這4家在內的中國企業上榜,幾乎占據了前十榜單中的一半。對比五年前國內僅有阿里一家入圍前十,這個成績表明了中國云服務市場在近些年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從2016年開始,中國市場就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2大公有云IaaS市場。僅就國內市場來說,2018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6.1%,相對于全球市場45%的平均增速,中國云服務市場的發展速度可謂“一騎絕塵”。 需要指出的是,國內特殊的IT結構導致現階段私有云市場在規模上大于公有云市場,但從海外市場的情況來看,公有云市場的增速和滲透率都超過私有云,這給了國內公有云服務市場更大的想象空間。 同時,相比于國外市場,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在推動公有云服務市場的飛速增長,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增速仍然會繼續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企業在全球公有云市場中的地位和份額也將繼續增加。 近些年來,國內的阿里巴巴、騰訊、中國電信這三家企業和國外亞馬遜旗下的AWS一直穩居中國公有云市場頭部梯隊。在第二梯隊中,金山云和百度智能云發展最為迅猛,金山云在2018年直接沖到全球前十的位置,百度智能云也在規模上成為國內市場排名第5的公有云服務品牌,營收同比增速更是超過300%。 在中國互聯網、科技行業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在加上近些年愈發重視云服務領域的華為,這四家一直是國內云服務市場會拿來直接類比的廠商,但這四家顯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它們在各自領域的技術特色和發展側重也不盡相同,取得的成績也“各有得失”。 阿里云,毫無爭議的中國云服務第一品牌 作為中國唯一一家世界排名前5的頂級云服務提供商,阿里云不僅在國內穩坐市場老大的位置,更是在2018年實現了92.6%的大幅增長。 作為國內最早押寶云服務市場的頭部廠商,阿里云早已成為毫無爭議的中國云服務第一品牌。在去年3月長城戰略咨詢與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中,阿里云以390億美元的估值在所有上榜企業中排名第5,相對于那時估值只有33億美元的騰訊云和估值為21.2億美元的金山云,阿里云的優勢非常明顯。 創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發展至今已有十個年頭,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云計算品牌,阿里云主要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企業、開發者和政府機構等提供計算和數據處理服務。 官方信息顯示,阿里云目前的服務范圍已經覆蓋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18個地域開放了49個可用區,在全球部署了兩百多個飛天數據中心。 阿里云創立的第二年,國家就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以支持國內云服務行業發展,在良好的政策保障優勢、技術與數據優勢、先發優勢下,阿里云得到了飛速發展。 從產品和服務上來看,阿里云服務目前主要覆蓋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三大云服務類型,產品涉及云計算基礎、安全、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應用、物聯網等眾多領域。 基礎云計算服務器層面,阿里云目前從云服務器ECS已經衍生出了多個云服務器系列,包括適用于初級用戶的輕量應用服務器、適合高性能場景的多種云服務器等。 安全產品及服務層面,阿里云在2014年就曾幫助一家游戲公司抵御了“全球互聯網史上最大”的一次DDoS攻擊,這讓阿里云安全服務“名聲在外”。 包括大數據計算、數據可視化、大數據搜索與分析、數據開發、大數據應用等在內的大數據系列產品,包括智能語音交互、圖像搜索、自然語言處理、印刷文字識別、人臉識別、機器翻譯、圖像識別、視覺計算、內容安全、機器學習平臺、城市大腦開放平臺等在內的人工智能(AI)系列產品,阿里云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樹”。 另外,企業應用、物聯網應用、開發與運維工具服務......阿里云也都有所深耕。 目前來看,阿里云在全球云計算領域已經構建起強大的技術及市場優勢。 人工智能領域,阿里云旗下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統ET大腦已具備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視頻識別、機器學習、情感分析等技能。基于ET大腦,阿里云還衍生出了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ET環境大腦等。 另外,阿里云旗下還有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系統,目前該系統已經全面地服務于全球范圍內的客戶。據官方介紹,飛天系統能夠將遍布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計算能力。 市場層面,阿里云在近年國內市場也一直保持著領先優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阿里云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為17.0%,遠高于第二名騰訊云的9.1%。 以阿里云目前的增速來看,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5G技術的深入發展,它以后的市場發展潛力仍然十分巨大。在已經構筑起強大的品牌、規模、技術等多方面優勢的背景下,阿里云目前幾乎沒有明顯短板,再加上阿里巴巴達摩院的加持,阿里云大概率還是要成為國內其他云服務產商無法跨越的“大山”。 騰訊云,B端、G端全面發力 作為國內云服務市場行業老二,騰訊云眼見阿里云的“一路狂奔”,自然也不甘心“屈居人下”,所以近些年來憑借著騰訊社交帝國的戰略資源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騰訊云也在奮力狂奔。 就在上個月,騰訊云、騰訊產業投資基金、東華軟件和華體科技四方還高調地聯合宣布了以8.7億元的價格中標成都市“智慧綠道”項目。這背后,是騰訊云在B端及政務項目領域的不斷發力。 根據騰訊云官方微信發布的推送顯示,僅在今年六月上旬,包括成都市“智慧綠島”項目在內,騰訊云在八天時間里就火速拿下了七個大項目,客戶包含中國政務服務平臺,海通證券、成都智慧綠道、中華保險,遼寧省,Vipkid,貝店、華米等。 在政務服務平臺項目上,騰訊云目前已經服務了中國政務服務平臺、成都智慧綠道、遼寧省人民政府、沈陽市人民政府、沈撫新區、數字廣東、數智貴陽等。 B端服務領域,騰訊云與中華保險將在云計算架構、大數據、保險科技等多層次開展合作;教育行業,騰訊云與在線教育機構Vipkid展開合作,另外騰訊云的客戶還有社交電商平臺貝店、“小米生態鏈第一股”華米科技、多達六千多家的金融企業等。 相比于競爭對手,騰訊云的優勢領地目前還是聚焦在社交電商、游戲、物流和出行等騰訊“生態”優勢領域。萬達、蘑菇街、小紅書等電商品牌都采用的是騰訊云的解決方案;騰訊云還服務了國內幾乎所有游戲業排名前200的游戲廠商;物流領域,騰訊云的客戶主要包括順豐、中外運、貨車幫等。 近年來,騰訊云也在積極對標阿里云的AI+大數據+云計算并舉的策略,并在為數眾多的國內中小銀行和金融機構里獲得了大量案例落地。 隨著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的發布,騰訊云更是加快了自身發展的步伐。根據官方介紹,“騰訊云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家服務器總量超百萬的企業,騰訊帶寬峰值突破100T,騰訊在服務器、帶寬能力上,率先進入了‘雙百’時代”。 不過,騰訊云目前在國內云服務市場的整體優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產品體驗還不錯,但技術、規模等相對于阿里云還落后很多。除了創立至今一直面臨的“照搬友商”的質疑之外,騰訊云目前在人工智能、企業級互聯網架構等技術領域和產品細節打磨、服務等層面均與阿里云有著不小的差距。 百度云,首進中國云服務市場前五 根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從IaaS+PaaS整體市場份額來看,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國內前5名的云服務商分別是阿里云、騰訊云、中國電信、亞馬遜AWS和“百度智能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百度智能云第一次進入行業前五,營收同比增速更是超過300%。 在2018年第四季度,阿里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四家都表現出了高速增長的態勢,但其中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在營收上的增速最為“亮眼”,整體營收雙雙翻番,百度智能云還首次實現單季營收超十億。 百度智能云“異軍突起”的關鍵點還是基于它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優勢。隨著公有云公司提供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服務成為“趨勢”,百度云憑借AI技術打造的智能云服務正在逐漸發力。百度智能云通過基于AI技術的差異化策略切入細分行業市場,再通過頭部客戶的打造來擴張自身云服務生態規模。 百度云的優勢在于,它有別于傳統的資源售賣式云服務模式,以技術為核心來驅動高質量云服務的差異化發展路徑。基于百度在AI領域的先發優勢和技術積累,百度云主打差異化智能云服務,“通過云服務框架ABC STACK對外提供全棧ABC能力,同時形成了ABC+邊緣計算、ABC+區塊鏈的前瞻性布局”。 2019年,百度云推出了全行業第一個“AI to B平臺”,該平臺集成了數據加工、算法訓練、上層API等AI模塊,以AI工廠的模式批量輸出成熟的算法模型,以此來幫助企業快速接入百度云ABC能力進行業務研發。 行業客戶與應用案例層面,百度云在今年發布了以上海為中心,覆蓋華中、華東、華北、華南和香港5大地區,為金融機構上云提供安全高效基礎設施的通用云服務解決方案。同時,在通用解決方案的基礎上,百度云還針對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具體特點,提供了金融專區、金融專有云等差異化的服務模式。 工業領域,百度云推出了百度云質檢云解決方案;云服務生態層面,百度云這兩年與中化農業、寶鋼技術、北汽新能源、海爾集團、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壽保險等企業展開了合作,在農業、工業制造、商業服務生態上已經構建地相對比較成熟。 但百度云也有其無法忽略的劣勢。一方面,百度智能云基于AI技術的細分云服務領域面臨著阿里云、騰訊云兩家“大佬”的直接競爭,從技術優勢上來講,它們之間的差距并沒有那么明顯,但阿里云、騰訊云的整體技術優勢、市場優勢正愈發形成行業“馬太效應”;另一方面,百度智能云目前的發展根基仍然薄弱,在競爭對手們已經深耕了那么多年的情況下,百度智能云很難說什么時候能真正實現“突圍”。 華為云,“邊緣化”是現狀,但未來仍有機會 相比于阿里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這三家,同樣在大眾互聯網、科技領域聲量巨大的華為云近些年來的發展有些“滯后”。 兩年前,在華為2017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CEO、副董事長郭平對外表示,“華為將腳踏實地,決心和伙伴一起打造世界上五朵云之一”。 但現實很殘酷,時間來到現在,華為云在國內云服務市場中的份額占比幾乎已經失去了存在感,“邊緣化”嚴重。Canalys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云計算領域行業報告顯示,阿里云的市場份額是47.3%,騰訊云為15.4%,亞馬遜AWS為8.8%,但華為云的市場份額都沒有被單列出來,直接被計入了“其他”中。 根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華為云目前在國內云服務市場中排名第10,市場份額只有0.9%。顯然,近幾年華為云的發展狀況十分堪憂,與頭部品牌的差距正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成為所謂的“世界上5朵云之一”的愿景已經很難實現。沒有市場,就更別談技術實力、案例與數據積累了。 不過,在中國政企市場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華為云卻還有它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國內黨政市場云計算市場規模潛力巨大,而且對技術的要求又沒有那么高,所以政企需求一直是國內巨頭們收割行業地位的“跳板”。 當然,即便是在政企優勢領域,華為云仍要面對影響力巨大的阿里巴巴、騰訊的競爭,未來華為云想要突圍而出,變數還是非常大。 從行業的發展來看,華為云在這些年的時間里走了大量“彎路”,技術積累與產品功能遠沒有阿里云等競品豐富,這就直接導致了華為云在落地和應用規模上的受限。 具備多年先發技術優勢、市場優勢的阿里云等競爭對手將會成為華為云想要進一步發展之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完 同步更新以下平臺 雪球 丨 搜狗號 丨 人民號 丨 新浪看點 藍鯨TMT 丨 同花順財經 丨 鳳凰號 丨 艾瑞網 螞蟻財富 丨 中金在線 丨 云掌財經 丨 企鵝號 界面新聞 丨 品途網 丨 techweb 丨 科技先生 潮起網 丨二牛網 丨 大魚號 丨 易車網 丨 鈦媒體 百家號 丨 今日頭條 丨 搜狐號 丨 網易號 丨 財富號 新浪博客 丨 價值中國 丨 cnbeta 丨 騰訊博客 丨 虎嗅網 天涯論壇 丨 新浪微博 丨 脈脈 丨 中關村在線 丨 天極網 商業新知 丨 一點資訊 丨 通信人家園 丨 嗶哩嗶哩 丨 知乎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 潮起網主編 全國知名科技自媒體 藍鯨傳媒十大作者 今日頭條青云獎獲得者 入選搜狐號麥芒計劃 入選百家號百+計劃 界面新聞JMedia聯盟成員 長按關注 溫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