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季度,眾多互聯網企業都交出十分糟糕的財報。在一張張不好看的財務報表中,云計算業務卻成了少有的亮點。 11月18日,阿里巴巴發布2022財年第二財季業績報告,云計算收入同比增長33%至200.07億元,并連續四季度盈利,營收占比接近10%。 早在7月,阿里巴巴CEO張勇把阿里云稱作是“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表示阿里云2020年銷售額已突破6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0%。 云計算早已被看作是行業下一個增長點,而阿里云開始盈利,無疑為互聯網公司轉型To B注入一劑強心劑。 但這不只是互聯網巨頭的生意,云計算的參與者遍布整個信息行業,主要包括通信設備的生產商、運營商、IT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在公有云市場(IaaS+PaaS),較穩定的前三強是阿里云、華為云和騰訊云,占據了國內近七成市場。剩下的三成市場由天翼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京東云、浪潮云等一眾廠商瓜分。 到底誰是第四名?阿里云憑借著先發優勢,市占率常年約為華為云和騰訊云之和。隨著后兩者不斷發力,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在不斷被蠶食,華為云與騰訊云暫時平分秋色,但外界認為唯有華為云有機會與阿里云比肩奪魁。前三強優勢明顯,第二梯隊的玩家眾多,且玩法不一。 浪潮云背后有在B端市場盤踞多年的浪潮集團,在政務云領域一馬當先,但隨著華為云入場,其份額掉至第二;電信旗下的天翼云被看作是“國家隊”參賽;百度云將戰略重心轉移到AI細分市場,勢要走單點突破戰略。 僧多粥少,一眾玩家搶奪剩下的三成市場,第二梯隊異常擁擠。隨著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局面逐漸呈現由朦朧轉向清朗的趨勢,露出它本來的面目。 9月13日,國外研究機構 Canalys發布中國云計算市場2021年第二季度報告顯示,中國的云基礎設施市場在2021年第二季度增長了54%,達到66億美元。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分別以33.8%、19.3%、18.8%、7.8%的市占率位列前四名。四大云服務提供商二季度總體增長56%,占云計算總開支的80%。其中,百度智能云的增速高于整體市場增速,同時也高于四大云服務提供商的總體增長率。 然而,根據另一機構口徑,國際數據咨詢公司IDC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位列前三甲,市場份額超七成。中國電信天翼云緊隨其后,位列第四。 兩家機構數據不同,對于中國公有云市場服務商份額占比第四名,在百度智能云和天翼云之間存在分歧,或許是統計口徑不一所致。對比2020年Q4,兩家的統計結果第四名也存在同樣的分歧。 如此看來,第四名將在百度智能云、天翼云中產生?一位業內人士稱,“百度云坐穩第四朵云?倒不一定,這個行業市場變化快,智能云產品周期長,還有很多成長空間,允許更多玩家進入。”比如,字節跳動做云的潛力就值得期待。 百度云被迫轉型“劉強東覺得云一直不賺錢,不想搞不掙錢的業務了”,一位接近京東云的人士告訴光子星球,研發出來的產品京東云自己內部都不用,方向也不明確,內部爭議很大。 云計算屬于重資產運營行業,前期需要長期大投入,在未形成一定規模之前,收入很難覆蓋成本實現盈利。這讓該行業沒能長出很多中小云廠商,只留下一些大公司競爭。觀察當前云計算市場,即便是亞太市場市占率第一的阿里云,仍然持續在技術、營銷等方面加大投入、搶奪份額。 京東云的模式是“AWS模式+數據云+行業方案” 。7月13日,京東云發布混合云操作系統“云艦”,依托云艦開放應用市場, 還發布PaaS生態“云筑計劃”,致力于打造云計算領域的“安卓系統”。 京東云的模式和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類似,專注云基礎設施市場,為合作伙伴(PaaS/SaaS/ISV)提供云技術架構。但是目前IaaS云服務市場,基本被阿里云、華為云和騰訊云包攬了,而且競爭激烈,后面的玩家很難再分得一杯羹。 “這行太卷了,都在打價格戰,公有云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就這前三強,其他云在公有云市場基本沒有存在感,賣不出去,”一位云代理商給光子星球分享,“我之前一客戶項目,同時有幾家云代理商在接觸,騰訊云代理商給完折扣后,阿里云代理商又給折扣,接著華為云代理商再參一手”。 “代理商利潤都放完了,只有找原廠了,原廠只要知道這個項目有其他云在跟,就會再核算一遍利潤,只要有利潤就會去搶項目。” 云計算領域有幾種商業模式。 第一種是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云廠商,通過C端的用戶流量優勢來吸引SaaS合作伙伴(國內SaaS層主要產品以廣聯達、易聯云、用友、金蝶等垂直領域公司為主),他們公開表示不會從事SaaS業務,而是為SaaS(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和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合作伙伴提供云基礎架構,就是只做IaaS+PaaS服務。 2019年,阿里云發布“不做SaaS,倡導被集成”的生態策略,承諾把企業服務的空間交給對業務領域和企業有深度認知的伙伴。今年,阿里云宣傳稱已經培養出一批云上營收過億的合作伙伴。華為也啟動“華為云SaaS星光計劃”,投入2億基金賦能1000家SaaS伙伴,共同拓展市場。 第二種是既為SaaS和ISV合作伙伴提供云基礎架構,也自己做SaaS產品:騰訊云相較更聚焦自身產品。騰訊云設立SaaS生態計劃,利用騰訊會議、騰訊企點、騰訊電子簽等通信與效率辦公SaaS工具,和SaaS合作伙伴合作創新。 第三種則是以百度智能云、浪潮云為代表,專注于一個細分市場或者一個技術方向。 做B端的生意與C端相差很大,不同行業情況不同,不同企業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C端更注重產品力,B端需要的是一個個解決方案。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曾經說過,一個企業不可能理解所有的行業,所以阿里云要和專注這些行業的SaaS企業結成合作伙伴,當初進入云計算市場,首先看重的便是它的通用性。 阿里云、華為云目的在于做云生態,從大力投入做底層IaaS平臺,再與SaaS垂直領域的企業結盟,以此進入到整個云計算市場,這也是緣何現在前三強都在搶占公有云市場。這也是全球公有云龍頭廠商AWS的商業模式。 在三家強勢優勢的擠壓下,其他公司活得并不好。2019年,百度將云品牌轉型為“百度智能云”,突出百度對AI技術的布局和應用。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是百度云的一個迂回戰術,在公有云市場競爭不過,便轉型AI云了。 百度2021年第二季度營收314億元,凈利潤54億元。財報歷來只給好看的,因而沒有公開智能云的具體營收數據,僅披露同比增速為71%,連續三個季度營收增長超過55%,并表示其“引領百度核心營收穩步向前”。 新浪一位云計算工程師告訴光子星球,新浪用的是阿里云,各方面都不錯,同時騰訊云和百度云的產品也都使用過,“騰訊云的功能較少,但比較穩定,百度云產品功能正確率不高,圖片識別功能不太準,價格是最便宜的”。 作為AI賽道中較為出圈的公司,商湯、云從、曠視、依圖,被冠以“計算機視覺四小龍”的稱號,常年面臨巨額虧損,被外界稱為“喂不飽的四小龍”,AI也被看作造勢而生、泡沫。在AI賽道還未飛出一條巨龍時,百度云搭載著AI能率先沖出來嗎? 與兩大機構報告中籍籍無名的京東云相比,在公有云市場強敵環伺、難有起色,在細分市場突出優勢,對于百度智能云來說,可能是階段性的正確選擇。但當AI成為百度的特色和重點,試圖以此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同時也是一種束縛,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稱,未來,百度智能云或許需要突破AI標簽才可能實現更多元化的發展、拓寬產品的邊界。 “國家隊”搶灘政務云相比百度云的半路轉型,來不及轉型的除了京東云,還有金山云。 與頭部阿里云相比,財報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阿里云的營收達161億元,約為金山云的8倍多。阿里云年收入破400億元,金山云收入只有近66億元,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即使與百度智能云相比,金山云的收入也遠不及。據2020年Q4百度財報顯示,百度智能云年收入約為130億元,接近金山云年收入的兩倍。 可以說,金山云已經離第一梯隊太遠,甚至在第二梯隊也在中下游晃蕩。翻看金山云一路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云計算時代的一個跟隨者的悲哀,金山集團、小米集團、獵豹移動這三家客戶在2017年合計為金山云貢獻了56%的營收,而到2018年、2019年這一數字分別為60%、57%。即合計貢獻營收超50%的三家大客戶,都是自家兄弟,且在2020年各云廠商均增長的時期金山云反而迎來頹勢。 原因在于其超級依賴互聯網行業,且除兄弟公司之外沒有其他大客戶,這跟金山云入局晚不無關系。而隨著互聯網紅利見頂,云計算正從互聯網行業向交通、醫療、金融等行業滲透,金山云在這些傳統行業并沒有優勢,布局也相對單薄。 之后金山云連續在優勢領域視頻云、游戲云被騰訊云擠壓,其在公有云市場競爭阻力越來越大。在光子星球的調查過程中發現,除了業內人士,很多用戶甚至都不知道有金山云的存在。 當年的“All in Cloud”戰略之后,金山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云服務不一定要做到第一,但必須是前三前五。雷軍更曾公開表態:我們的態度很低,大的巨頭吃肉我們喝湯,我們甘愿當小弟。只要三到五家里面有我們,我們就一定能成功。 事實情況是,和京東云一樣,第二梯隊不能做到頭部,又不如天翼云、浪潮云在政務云領域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條件,金山云逐漸只成為“自己的云”。 不同于在云計算風口中搖擺不定的京東云和金山云,諸如天翼云、浪潮云這類廠商利用自身優勢搶灘政務云,在云時代占得一席之地。 據IDC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政務(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了8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59%,成為各大云廠商爭奪的主陣地。而天翼云以25.3%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承建了16個省級政務云平臺,覆蓋130個地市,打造了1000余個智慧城市項目。 一位云計算代理商稱, “天翼云的產品基本都賣給聯系比較密切的政企或者電信自己旗下的各業務在使用,通常按成本價來打包售賣”。 天翼云和華為云一樣,在政企方面擁有深厚資源,因此才能迅速實現搶灘圈地。此外,阿里云也在政企服務市場不斷發力。 一位阿里云高級項目經理告訴光子星球,天翼云和華為云建立的這種政企優勢很難被打破,在他交付的客戶中,政企占比不算多。 在政務云領域,浪潮云曾經也憑借浪潮集團產業鏈積累站在潮頭。浪潮云的模式不同于其他云廠商,提出“行業云”專屬云,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可定制的云服務支持。一位前浪潮云員工稱,浪潮云的負責人平時都能直接和地方一把手談合作。 互聯網企業做云業務,遇到這種自帶背景、資源的競爭對手,只能甘拜下風。 根據IDC數據統計顯示,政務云基礎設施廠商市場份額前幾名常年由浪潮云、天翼云占據著,直到華為云的加入,市場格局才發生改變。 2020年的政務專屬云市場規模達18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75%。在該子市場中,排名前三的廠商順序為華為、浪潮和紫光,共占有87.05%的市場份額。而在公有云市場,華為云也憑借拿下政務云的市場實現快速趕超騰訊云,躋身前二。 信息安全方面的考量,也是一部分政企優先選擇天翼云、華為云的原因。一位曾任職于某大型央企的人士稱,即便公司最高負責人曾經是從騰訊出來的,但僅在公司的公有云上用的是騰訊云產品,公司的私有云選擇了另一家。 憑借著“國家隊”的優勢和行業積累打造的“行業云”專屬云,天翼云、浪潮云在政務云領域割據一方。 終隨著各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云計算,互聯網新秀字節跳動也蠢蠢欲動。此前,字節跳動一直搭載的是阿里云的產品,在財報會議上,阿里承認一個重要客戶因非產品原因放棄了和阿里云海外業務的合作,外界普遍認為客戶指的是字節跳動的TikTok。 火山引擎作為字節跳動的云產品官網,已經上線了一部分云基礎產品,也有相關“萬有計劃”生態伙伴招募,包括分銷、解決方案(包括ISV、SI、SaaS、IaaS供應商等)、服務伙伴。 對于一直以來強勢發展的字節跳動,在云上是否會后發制人,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不一定,字節跳動做的云計算產品很好,比騰訊的PaaS產品好,但是市場不會特別大,不如Iaas產品的通用性高,這些產品我需要,不代表其他人需要”。 面對巨頭林立的云服務市場,各家優勢明顯,第二梯隊的各玩家需要擔心的是如何破局前行。新入局者面對格局穩定公有云市場,更需要找到突破口,給出出奇制勝的一招。 但同時,當前云計算仍然是一片未知海域,各家都在摸索著前進,雖然玩家眾多競爭激烈,卻仍未形成穩定格局。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穩坐第四把交椅。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