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夫子講道理— 申論考試的能力要求修改了,怎么辦? 首先,作為成熟考試科目,申論考綱的修改,特別是對于能力要求部分的修改,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對于既定考核能力的深化或細化,并非也不可能發生實質性的變動。 比如,2016年江蘇省考公務員考綱
從內容上看,增加了“綜合分析能力”,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改為“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綜合分析能力”,就是能夠明確不同給定資料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建立起完整的邏輯鏈條。分析能力是建立在理解能力基礎上的。具體而言,在申論考試中“綜合分析能力”是考察你能否從全部給定資料中明確具體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就此展開申論寫作。 比如,原因在給定資料1,而結果在給定資料2,你能不能將其聯系起來,或者,給定資料整體作為一個背景或特定情形(原因),讓你去看待某一個特定的問題,從而得出一個符合給定資料傾向的觀點或結論(結果)。 當然,無論省考還是國考,綜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一直都在進行,分值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比如 —2013年江蘇省考申論A級真題—
這道題就是直接考察綜合分析能力。在全部給定資料的限定背景下,你必須明確領導講話與正反事例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何?領導到底想干什么?正反事例究竟說明了什么?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同時,給定資料的限定背景究竟對于文章寫作都思路和對策有什么樣的影響? 讀懂材料,綜合整個給定資料分析出正確的邏輯脈絡,這道題才可能精準寫作,否則,你的文章和考試無關。 其次,從考試發展的角度而言,申論考綱的修改,特別是對于能力要求部分的修改,是在保證考試題型和閱讀字數不變的前提下,提升申論考試難度的最佳途徑。 限于考試時間和考試方式,通過新題型或增加閱讀及寫作字數提升申論考試難度已經比較困難。相比較而言,增加閱讀理解難度特別是邏輯復雜程度顯然是簡便易行的,而且符合考察能力的要求。 “綜合分析能力”由于強調了對于跨材料要點的內在邏輯/因果關系的精準把握,要求你即要有宏觀思維,又必須掌握具體的答題要點,而且答題要點必須符合給定資料的宏觀思路。這就是通過提升閱讀理解難度提升考試難度,你理解的準確清楚,邏輯環環相扣,寫作才能順理成章。 近三年語句理解題之所以非常火熱,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體現了考察綜合分析能力的出題思路,在不增加閱讀字數的情況下,大幅度地增加了考試難度。 最后,這種考綱修改對于你而言,好消息是難度的增加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化解,從而獲得考試中的壓倒性優勢;壞消息是如果你想偷懶,各種模板,分題型教學和算命式的熱點范文越發沒有生存空間了。 如何在復習備考中關注核心能力,提升自己閱讀理解能力,是應對未來申論考試發展的關鍵。在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綜合分析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才有意義。 事先設定的各種寫作模板,割裂給定資料整體邏輯線索的分題型教學和算命式樣的熱點范文根本無法契合給定資料的邏輯線索。沒有對于給定資料邏輯線索的明確把握,你寫的只是文章,但是和申論考試無關。 至于把“解決問題的能力”改為“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一個答題邏輯的問題。本質上,這還是對于閱讀理解能力的強調。 在邏輯上,你必須明確問題才能提出對策,否則,對策無意義。對策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因此,概括問題是提出對策的前提,正確概括問題是精準寫作的前提。這是基本答題常識,考綱的修改只是明確了這一點,學習中老師幫你理清問題的邏輯思路即可。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教學機構完全不懂提出和解決問題之間必須具備邏輯關系,對策才有意義。廣泛流行的#能模板和熱點范文就是典型的毫不在意給定資料,沉溺于自己“發明”問題再自己“發明”對策,然后讓同學花大氣去背誦一篇注定跑題的文章。 刻舟求劍的故事反復上演,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 所以,無論省考還是國考,考察能力沒有本質的區別,如何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依然是你申論考試的成功關鍵。 —自從錢被發明了以后,如何感謝別人這個問題就被一勞永逸地解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