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敬學書邇言:'秦篆碑刻,自泰山殘石、瑯邪碑刻外,今無存者;漢篆碑刻,自嵩山少室、開母外,間有各碑題額,亦不概見。然秦篆有權量詔版,自劉喜海發(fā)之,近日出土尤多。山東陳壽卿之瓦量,如新出型;端午橋之權量,幾數(shù)十事,實足為秦篆大觀。'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至泰山所立。原石到北宋時期保存基本完好,后不知何時遭毀,明代僅存4行29字,傳至今還剩9字。館藏明拓《泰山殘刻二十九字拓本》是極難得之佳拓,其流傳有序,羅振玉曾輯入《秦金石刻辭》中。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其統(tǒng)治疆域內曾先后刻石七處。現(xiàn)大多磨滅,唯存《瑯琊臺刻石》和《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都是在“書同文”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書體,世稱小篆。 據(jù)考證,原刻石立于泰山玉皇頂南沿以下約七米碑亭處,明嘉靖三十八年以后,此石流落在碧霞元君祠西墻外的玉女池旁。當時僅存二世詔書四行29字,許氏搜得斷石后,將其置于碧霞元君祠,并刻許氏隸書跋文兩行于其左下方。到了清雍正八年由丁皂保將斷石移置碧霞元君祠的東廡。清乾隆五年六月,碧霞祠遭火災,斷石從此下落不明。至清嘉慶二十年春,由蔣因培等人在玉女池中尋找到兩塊殘石,尚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十殘字。后幾經磨難,現(xiàn)殘石存泰安岱廟內。 《泰山刻石》傳世拓本最早者,見有明代安國所藏兩冊,一冊存165字;一冊存53字。兩冊皆宋拓本,現(xiàn)存日本。再有拓本就是青島市博物館館藏的“二十九字本”了。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書法嚴謹渾厚,平穩(wěn)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元赫經贊道:“拳如釵股直如筋,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岱史》稱:“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 書法世莫能及。”魯迅認為秦泰山刻石“質而能壯,實漢晉碑銘所從出也”。此刻為一級文物藏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