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是高度集聚的意思。理由: 查《說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 【白話文】毒,厚,對人體有害的草到處生長。 古人限于認識,認為毒從植物中生,只拿對人體有害來說事,所以把毒解釋為"害"。但現代人研究表明,某些天然氣、化學物質也有害。 關鍵是這個"厚"字怎么解釋。厚,相對于生命體,指味厚,有害成份濃度厚,"害處"集中。毒如果理解為"聚",任何東西高度聚集必成"毒害"。當陽光用凸透鏡聚集可以使可燃物著火,人們說三伏天的陽光"毒"就好理解了。又說某人目光"毒",一是目光有神,二是注視力高度集中,仿佛能看穿一切,體現的都是一個"聚"。如果心中怨氣高度聚集,必成"兇狠"或"恨"意。所以用"害"來解釋毒至少是不全面的。 毋,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否定,拒絕。毒,篆文???(生,成長)??(毋,否定、拒絕),表示生命本能所拒絕的有害物質。有的篆文?加“甲”?,表示帶甲殼的有毒昆蟲。有的篆文?寫成形聲字,以“副”?為聲旁,以“艸”?代“生”?,表示“有毒”的植物。造字本義:名詞,一種含有危害生命的化學成份的野草。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生”?簡化成?,將篆文字形中的“毋”?簡化成“母”?。 文字學者對“毒”的造字法經考證和分析后認為,“毒”是上下結構,上部類似“山”字,下部則為“毋”,“毒”的本意是指對生命有威脅的物質,而“毋”字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輕易觸碰。 由于在諸多古籍和古代書法家的字跡中可以看到,“母”和“毋”的寫法幾乎一致;后來漢字逐漸簡化,經歷甲骨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等多種字體的演變,最終選用的是“母”字,更為簡潔好認,為此,“毒”字和“母”字并無聯系。 古代的“毒”字,和現在的意思差不多,指代有毒的草或者蟲子。隨著時間的發展,“毒”字又衍生出其他含義,內涵也比古代豐富了很多,但是古人之所以用“?”和“母”組成“毒”,并沒有任何不好的意圖。 “母”字出現的時間比較早,在很長一段時間,“母”和“毋”這兩個字沒有區別,始于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同意字,比如三國書法家鐘繇在自己的作品《得長風帖》中,就用“毋”來代替“母”字。 隨著事件的推移,“毋”這個字也延申出了新的含義,表有“不要”的意思。后來“毒”字也被創造了出來,“毒”字的上半部分,是草的意思,下半部分,是“毋”字,兩者組合在一起,意思十分明顯,就是告訴大家不要去觸碰有毒的草,這個飽含古人智慧的字十分形象,后續也得以流傳至今。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沒有適應區分“母”和“毋”的不同含義,還總是用“毋”來代替“母”,所以“毒”字下面的“毋”有時候也會被寫成“母”,人們發現這樣寫更簡單,這種寫法慢慢就流傳開來,成了今天的“毒”字。 現在大家知道了吧,其實“母”和“毒“字毫無關聯,只是在漢字演化過程中的巧合而已。大家還知道哪些有關漢字的有趣知識呢? |
|